新课程背景下努力挖掘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张晨(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二中学,江苏沛县221611)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把诗词教学与美育有机结合,通过具体实例,论述在语文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意境的形象美、手法的艺术美、风格和情操的高尚美。关键词:新课程背景诗词教学美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新课标的这一要求,说明了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诗歌欣赏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从当前的古典诗词教学现状来看,还是从审美教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来看,。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字句的优美动听到意境的深刻表现,无不表现着“美”。这种美,决定了古典诗歌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用这些优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现我就诗词教学中如何挖掘诗词的美,如何尽量展示中华古典诗词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谈谈几点体会。语言的音乐美古典诗词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上。自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诗人运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段描写音乐。诗中“如急雨”形容旋律的亢奋急促,浊重沉响;“如私语”形容声音轻柔纤细,委婉缠绵;“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清脆明快;“莺语花底”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涩”形容乐曲流畅而缓慢低咽进而逐渐凝滞的变化过程。旋即诗人用“”的佳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美境,令人拍案叫绝。接着“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又把人带至千军万马激战沙场的壮烈场景。因此采用停顿、比较及重音等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读出长诗的节奏、情感和神韵。使学生在闻其声的同时还能见其影。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感观。,从而产生强烈的音乐美感。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是真正的美,。长诗的“闻、来、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的动词的应用是何等准确,表现了诗人由悲伤到兴奋、由欣喜到迫切的心情。调弦一弹奏一收束的旋律变化是何等动听,表现了琵琶女技艺之高超与娴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内心世界,流露在字里行间。这一切不仅引发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且构成了语言的音乐美。此外李白诗句浪漫豪放、慷慨激昂;杜甫的诗句严谨工整、沉郁顿挫;苏轼诗句恣逸雄浑;李清照诗句哀怨缠绵,各有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均表现了中华古典诗句的语言音乐美。二、意境的形象美意境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审美范
新课程背景下努力挖掘诗词教学中的美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