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良渚文化出土玉石璧所做的音乐声学测量,讨论了良渚文化玉璧形制特征和音乐声学特征,以及它们对我国出土具有良好音乐性能成组玉石璧产生的影响。良渚文化大量出土玉璧的环体形制、尺寸大小厚薄、孔径大小、加工时肉面上留下的痕迹,都可具备良好的音乐声学特征,是玉器当中唯一可以充当入乐功能的器物。良渚文化时期古人类可以利用玉璧发出的清润悦耳的乐音,与自然或神祖沟通。良渚玉璧的意义,伴随着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的出土,揭示了长江流域礼乐文明从这里发源,向四方扩散,最终在与黄河流域礼乐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在西周建立起成熟的礼乐制度,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东方的礼乐之邦。[关键词]良渚文化;玉璧;音乐声学特征;探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08)02-0103-05目前已知我国出土玉石璧比较集中的考古文化遗址有良渚文化、齐家文化、陕西商洛东龙山遗址、三星堆金沙文化等四个遗址区。自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承担文化部科技项目课题(自筹资金)、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对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盐亭麻秧乡遗址出土的33件玉石璧作了音乐声学测量和初步研究,发现成组玉石璧具有良好音乐性能,对三星堆真武仓包包出土成组石璧(11件)作了复原调音实验研究,证明玉石璧的调音原理和方法,完全符合现代音乐声学理论对板体打击乐器的规定(实验报告待刊《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2期)。在此基础上,再次对其它三个重要遗址出土玉石璧作了综合调查,共计对139件玉石璧作了音乐声学测量、形制数据测量、形制特征分析、痕迹分析和音乐声学性能的初步分析;其中75件玉石璧作了材质鉴定。音乐声学测量采用电子数据录音和使用《通用音乐分析系统()》软件,依据板体打击乐器声学振动原理,测量单件器物的频率,经过换算,确定单件器物音高、音强,制作频谱图;再对玉石璧进行音乐性能分析。测量环境符合要求,技术含量达到标准,测量数据准确。关于玉石璧的功能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我们拟将各遗址区出土玉石璧音乐声学测量结果发表,通过对玉石璧是否具有特殊音乐意义的讨论,从成组玉石璧具有良好音乐性人手,为玉石璧的功能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考观点,并恳望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指导。一、出土情况和形制特征良渚文化(距今5100-4200年)是我国出土玉璧数量最多的遗址区,也是目前我国关于玉文化(包括玉璧)研究最重要的考古文化之一。良渚文化玉璧,被我国玉器文化研究学者作为古代玉璧的祖型,从考古发掘所出土的实物看,真正可以称之为玉璧的器种,是从良渚文化开始出现的。良渚玉璧已具有规范的器型,圆环体、扁平、好孔与肉面具有一定比例,孔径一般超出4厘米,尺寸也在一定范围内,但每件璧的大小、厚薄不同,直径小者约10厘米左右,大者20-30厘米,,,-。璧的表面为素纹,许多留有加工痕迹。良渚玉璧出土数量多,发现地点比较普遍,其中反山墓地出土玉璧达125件(王明达文,同上),随葬玉璧最多的几座墓葬为:14号墓出土26件;20号墓出土43件;23号墓出土54件。反山玉璧的材质,
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出土玉璧音乐声学特征的初步探讨.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