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与佛教的生死观摘要: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也是独树一帜的。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对生死问题的看法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在中国之所以得到发展,原因在于它对生死的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命运观联系在一起。据此,通过对两种生死观的描述,探究其差异并阐述对现世人们的影响。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关键词:孔子;佛教;生死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首先介绍一下研究关于孔子生死观的一些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生死观是重视现实,不轻言生死,如胡玉冰在《孔子的生死观和鬼神观》中指出孔子主张积极入世、重生以致超越自身价值。李建在《论孔子生死鬼神观与“神道设教”的人文意蕴》中也明确表示孔子重视现实人生、追求现世有限生命的不朽与永恒。还有一些学者是从孔子的生死观、生命观以及儒家的思想来探讨生命教育的思想。如黄艳《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中仔细的分析了孔子的生死观、天命观从而阐释生命教育的思想。《奥义书》中明确指出世界上存在一个本原和一个独立的个体,婆罗门对于灵魂的探讨也建立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它们承认有一个真主的存在,同时,又可以脱离自身而存在的“我”。自我本身超越生死轮回,众生之所以受生死轮回之苦,只是因为“无明”。佛教的生死观在婆罗门教生死轮回的基础上改造发挥,建立自家的生死观。1“天命观”与“出世”从《论语》等儒家经典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命”的定义运用哲学性的思维方式加以概括,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时命,在《论语?雍也》中“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一种是天命,《论语?为政》孔子自己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在《论语?尧曰》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在当时生产力发展不发达的情况下,古人将“天、命”同一起来。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害怕三种东西:天命、大人、圣人之言。《论语》中有多次记载表现了孔子对“天命”的敬畏,如《论语?雍也》“子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表达了孔子对“天命”的敬畏。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由“天道神明”转向人世,由神转向人,“天道”的信仰也发生了转变,大体上都把“天道”与“人道”加以结合,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孔子的“天命观、天道观”的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听从天命、顺从天命的观点。同时,他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未知生,焉知死”。在《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肯定了人的存在本身是有价值的。体现了重人,重现世的思想。孔子执着于现实世界,不寄托希望于死后。它与佛教修“来世”有所不同。儒家提倡修己,然后推?V及人,讲究格物致知。后人在评价孔子时提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礼’,将这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礼’转化成人内在一种意识,使他人意识到自我的作用、价值和地位,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来体现从而达到理想社会,实现个人的价值、人格的完整,使事物包括人按照原本的规矩运转。这就是‘道’或者说是‘天道’。‘道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体现了中国人固有的思维,从这个思维模式下,使得中国人摆脱了沦为宗
论孔子与佛教的生死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