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主题试探千百年来,一首《长恨歌》激荡起多少读者心中的涟漪,有引发出多少评论家喋喋不休的纷争,它所诉诸于人们的是爱情,是讽刺,还是其它?这正如一部《红楼梦》使“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一样,因读者的眼光不同自会得出不同的回答。我读《长恨歌》,看见的是一篇动人的爱情故事,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排遣的悲剧氛围。作为一个生长在新中国的普通读者,我所知道的是,帝王是封建地位阶级的头子,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所想象的是,自古以来,帝王荒淫无度,游戏人生,随意御使王妃,帝妃之间根本没有真正的情爱,帝王的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魅力和崇高可言。但是,《长恨歌》却写出帝王作为“人”的一面,揭示初帝王同普通人一样的一面,即人性的一面,歌颂了帝王之间真正的爱情——人间之爱。在白居易时代,歌颂人间之爱,普通人之爱的诗歌和故事屡见不鲜,但颂扬帝妃之爱的仅《长恨歌》一篇。普通人之爱的故事固然感人至深,但帝妃之爱的故事却到底有着不同于一般爱情故事的内容和情节。白居易选取了李、杨爱情这一独特的题材,在《长恨歌》中抓住帝妃之爱这一主题,因而使得这首长诗更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一《长恨歌》以流畅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离奇、宛转的情节,述说着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使悲剧中的主人公成为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我们可以按生前之爱和死别之恋把诗歌分作两部分。诗篇开始,写杨贵妃入选。太平天子唐玄宗喜爱的是绝色美人,他见过的美女定不可胜数。可见选妃的不标准对容貌的要求是极高的,这极高的标准使得他“御宇多年求不得”。若一旦求得,必定是倾国之貌,必定为玄宗倍加珍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句写尽了杨家女儿艳冠群芳的美貌,御宇多年所求的佳人非她所属,从而为玄宗的专宠作了铺垫。接着写杨贵妃如何独得专宠。杨妃被赐浴华清池,并恩及兄弟姐妹。“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作为统领国事的君王,因最求私欲而放弃朝政,因好色而误国是可鄙的,可批判的;但作为拥有后宫三千佳丽的帝王,能对一个妃子表现出专一的爱,却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爱正是人类所特有的,是高尚的。由于玄宗梳理朝政,招致安史之乱,君臣乐极生悲,好景不长。诗歌生动地刻划了李、杨再马崽坡生离死别的一幕。这一幕是《长恨歌》中最动人的情节。人们历来认为女人是乱国的根源,女人是祸水,把君主误国的责任强加在女人头上,故六军将士请诛杨贵妃。二十世纪的爱德华在江山和美人的二重选择中选取了后者,而当时的李隆基虽于心不忍,但局面大乱,纵使身为一国之君,此时也绝无挽救自己爱妃的回天之力,诗歌于此写出了李隆基别无选择的悲剧命运。人们常说,时间可以冲淡任何记忆和情感,多么深的爱和恨却将随着时间而逐渐消逝。可是,唐玄宗对死去的杨贵妃的思念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诗歌的第二部分写李、杨二人相隔于天上人间的生生死死的相思相恋。一首《长恨歌》的“长恨”,其实是从此开始的。恨在继续西逃的路上,恨在美丽的巴山蜀水中,恨在还都东归的路上,恨在西宫南苑的日日夜夜中!正如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从封建时代的顶峰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一样,这位盛唐时代的天子从杨贵妃死后也一蹶不能再振。诗中从春到秋,从日到夜的一段描写正如《长恨歌传》所说:“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
长恨歌一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