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托邦》[法]让•波德里亚著让•波德里亚与让-路易•维奥罗谈话录让-路易•维奥罗序:《激进批评中的建筑学》张新木张驭茜译桑斯&东卡出版社2005年激进批评中的建筑学让-路易•维奥罗维奥罗(Jean-LouisVioleau),法国当代社会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译注。1960-1970年代转折时期奇特的“运动”,我们最终开始进行其批评考古学的奇特的“运动”,这实际上就是针对我们自身现代性的考古学。这场奇特的“运动”在焚毁了经典参考体系之后,却总是不太清楚——除按时代需要对其重建之外——用什么取而代之。其证明之一,就是某些当代理论计划声称隶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但是人们很快落入最为天真的联接主义(connexionnisme)的境地,落入因循守旧和世上最为顺从的境地。该运动对各种理论文献及其颇具争议和“革命”根源的政治维度进行绝对抽象,一切都在一种瞬间建筑学的操控下进行,人人都想充当情境主义者,也就是说充当昙花一现的过客……如果说当时所设想的建筑学仅仅是个权宜之计,是稍纵即逝应运而生的手段,那是因为它试图激发各种矛盾,因为它主张建设另一个世界,而不是对商品机制进行简单的加速,使之更具有压迫性(灵活性、机动性、自主性、独特性、高速度及适应能力……即今日新型资本主义精神约束所强加的所有方式)。奇特的“运动”,在30年后,其模糊性仍然位于与让·波德里亚谈话的中心。我们再次看到其中的零散状况:1970年代,最后一批先锋派的年代,新型大学及法国知识分子生活的动荡时代,出版界沸腾的时代。南泰尔大学与万森大学指巴黎第十大学和巴黎第八大学。第八大学原名万森大学,主校区迁至巴黎北部后更名为巴黎八大――圣德尼大学。原巴黎大学(UniversitédeSorbonne)在68运动后进行了分解,先后成立了13所大学,从1到13进行编号,同时配上各自的名称。即巴黎一大――先贤祠索邦大学;巴黎二大――阿萨斯大学;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学;巴黎四大――索邦大学;巴黎五大――笛卡尔大学;巴黎六大――居里夫妇大学;巴黎七大――狄德罗大学;巴黎八大――圣德尼(万森)大学;巴黎九大――多菲纳大学;巴黎十大――南泰尔大学;巴黎十一大――南巴黎大学;巴黎十二大――马恩河谷大学和巴黎十三大――北巴黎大学。20世纪90年代,巴黎地区又新建4所大学,但不再编号。它们分别是巴黎西南部的凡尔赛大学、西北部的赛尔齐-蓬多瓦兹大学、东部的马恩谷东巴黎大学和南部的埃森谷-埃夫里大学。――译注。的史诗,68前与68后的两个骚乱策源地,也是权威学术研讨会的时代。60年代、70年代(更精确地说是1966-1974年间)转折期“结构主义跨学科”的多产时代,由“青年激进分子”推行着某种理论自由,他们将左翼战斗精神与推崇宏大“理论”相结合。那是继“怀疑哲学”后人们称之为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三驾马车的年代。这是一场超越了经典学科界线的伟大运动,既发生在传统大学之外(例如高等社会科学学院,或随后以福柯和巴特为领袖的法兰西公学院,或以拉康学术讲座为中心的高等师范学校),也发生在“68事件”后处于变革中的大学内。而在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为工作岗位和学术地位而进行的斗争,还有政治利益兑换成职业利益的追名逐利,这些很快就使战斗的激情大失光彩。这种借鉴正是那个时期众多法国青年知识分子(如皮埃尔·布尔迪厄也一样)的写照
关于《乌托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