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城市形象塑造的分析与思考[摘要]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各种内在要素的综合外在体现。多年来,泉州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拥有诸多城市名片,但缺乏战略性、系统性的城市形象塑造工作机制。本文试图引入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理论,分析泉州城市形象塑造实践中在实力、政府、市民、文化和环境等形象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一些措施建议。[关键词]泉州城市形象品牌战略一、城市形象的内涵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各种内在要素的综合外在体现。城市形象代表着城市的身份与个性,彰显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自然地理形态、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城市功能和整体视觉的特色。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对内可以提高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外可以增强城市对各种要素的集聚能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资源性要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展开了城市形象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目前,城市形象理论研究主要是导入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是“CI理论”在城市形象塑造领域的延伸。因此,相应地城市形象的内涵-2-一般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城市理念形象(MI)、城市行为形象(BI)和城市视觉(景观)形象(VI)。城市理念形象,是城市的灵魂或城市的精神,是城市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往往表现为一句口号或广告语,如“海上花园、温馨厦门”等;城市行为形象,就是城市中人的行为,包括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公共关系及市民的生活居住和生产环境等;城市视觉形象,包括以建筑物、构筑物为主题的人工环境(楼宇、装饰、文字、图形和广告等)和自然风光(地形、地貌)体现出来的总体视觉感受,如城市标志、泉州东西塔等视觉方面的形象。在城市形象塑造的具体实践中,通常又具体细化到几个方面的形象。主要包括:实力形象、政府形象、市民形象、文化形象和环境形象等。实力形象,包括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和要素集聚等方面的评价,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形象,即对政府决策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执行能力和公务员精神风貌等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市民形象,包括市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社会公德和行为表现等;文化形象,包括历史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等;环境形象,即城市的人居环境,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等。二、泉州城市形象塑造具备较好基础泉州地处福建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截至2013年-3-末,全市常住人口达836万人。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积累,泉州拥有了诸多城市名片,如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数十个国家级名片。特别是2012年以来,泉州先后成为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国家级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这些锃亮的名片是泉州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成果,也是泉州城市形象建设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支点。为了进一步了解泉州城市形象,以下从泉州城市实力、政府、市民、文化和环境等五个方面形象进行分析。(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张。2013年泉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占全省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5年保持全省首位。从全国看,泉州经济总量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24位,介于济南(5230亿元)和哈尔滨(5142亿元)之间;从人均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67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0121美元。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泉州城市形象塑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产业发展富有特色。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因势利导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3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打-4-造出世界夹克之都、中国鞋都、中国茶都、中国瓷都、中国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和中国石雕之乡等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经济板块。三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常住人口117万人,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竞争力。(二)政府形象总体良好。近年来,泉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政府有效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在服务意识转变上,深入开展“增强忧患意识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集思广益,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度。在提升效能方面,严格问责问效,改进绩效评估;开展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窗口即办率提高至六成以上,推行“一表式”全程网上审批,方便市民、企业办事。在保障民生方面,新增财力优先投向民生事业,确保民生支出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深入征求和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交通、安居、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依法行政方面,积极构建决
泉州城市形象塑造的分析与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