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崖画【导游提示】地理位置:位于临沧市西南角沧源县,距县城20千米。景区地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览时间:2小时。【注意事项】勐来乡崖画寨是沧源崖画保存较完整的点,不可不看。鸡肉烂饭:佤语叫“馍尼亚布绕”,是佤族迎宾待客的美味佳肴。制作方法独特,取鲜嫩乌骨子鸡切碎和新谷米一起放入锅中煮,然后放入茴香叶、青辣椒、辣料、阿佤芫荽、葱、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其色泽鲜艳,味道糯滑鲜香,独具特色。【示范导游词】各位朋友,听,木鼓声声,唱响迎宾的山歌;看,黑发飘飘,跳出好客的狂舞。15万佤族同胞热烈欢迎海内外宾客到中国佤族之乡,木鼓之乡,崖画之乡来旅游观光。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连思茅的澜沧县,西面和西南面与缅甸接壤,北部与耿马相连,,是云南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之一。沧源在古代俗称卡佤山,阿佤山,部分地区称“葫芦王地”。民国23年(1934年)置沧源设治局,196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沧源佤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为2447平方千米。县政府所在地勐董镇距中缅边界只有6千米,距缅甸佤邦首府210千米,离缅甸首都仰光750千米。全县总人口15万7千多人,其中佤族占14万左右,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34%。岩帅、团结、班洪、班老、南腊、糯良、单甲、勐来则是佤族居住的主要村落。沧源佤族拥有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沧源崖画,佤族歌舞,佤山风韵等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驰名于海内外。这里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崖画谷风景区。景区的主要景点包括:景区入门标志、藏龙洞、崖厦、落水洞奇观、彩壁国画、雄师镇关、邦考民俗村、百年董棕园、崖画一号点、佤山湖度假村等。●入口区追随小黑江两岸的美丽自然风光,在沧耿公路和沧孟公路的三岔路口就是“回珠桥”,也就是崖画谷景区的入口标志。这里有11户佤族农户,房舍全部都是佤族特色的杆栏式建筑。其民俗风情浓郁,民族生活淳朴,体现出地地道道的佤族风味。入口标志后面的岩石以沧源崖画做点缀,前面的三棵石柱代表着佤族人民天、地、人合为一体的理念,民族风格突出,古老而神秘,颇有原始古朴之美。走过这景区标志,我们就进入崖画谷景区。崖画谷景区以南董河为中心,。绚丽多姿的溶洞,神奇迷人的崖画,千姿百态的古榕,挺拔秀丽的董棕构成了景区内的主要景观,是旅游观光、科普考察的理想之地。●藏龙洞与藏龙谷沿着羊肠小道,走过幽谷密林,来到海拔1200米的凹地上,就是著名的“藏龙洞”。这里为什么叫“藏龙洞”呢?它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一条小白龙经常在这崖画谷里玩耍。某年农历八月的一天,佤族村寨里谷黄米熟,佤族头人便召集村寨里的佤族同胞打谷收稻,运舂新米,让男女小孩打扮得漂漂亮亮到田里采摘谷穗,即拿“谷魂”。谷穗拿到家后杀鸡煮肉,酿滤水酒,过新米节。小白龙听到整个谷里欢腾热闹声后便出来看热闹。忽然乌云漫天,狂风四起,天空下起了一阵暴雨。小白龙淋雨后风寒感冒,向谷里连打了三个喷嚏,将地下冲出了一个大洞,谷里的河水流向洞里,流了七、八千米后朝另一个低凹处的出口流出,形成了现在的落水洞和出水洞。佤族百姓看到河水突然变小后,便追问小白龙要讨回河水以灌溉田地。小白龙无奈,只好躲进此洞藏身,后人即将此洞叫着“藏龙洞”。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此溶洞发育在下二叠统厚层碳酸岩中,受北东向次级断裂制约
沧源崖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