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角色理论研究的社会学传统———以罗伯特·默顿为例*张杨波[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角色理论的梳理指出,干扰角色丛稳定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角色丛相关者与角色占有者存在结构上的联系,二是角色占有者要面临角色丛相关者提出的相互冲突的角色期待。然而,这种干扰并没有导致社会无序。默顿认为,有六类社会机制将角色丛中的各个角色相关者联结起来,从而降低了角色冲突的程度,维持了角色丛的稳定,保证了社会系统持续运转下去。[关键词]角色理论角色丛社会结构体系化历史化*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SH052、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科研项目(2012YB067的阶段性成果。一、国内角色理论的尴尬:概念流行与理论匮乏“角色”可能是社会学领域内使用最广泛的一个概念。然而,在现有的中文文献中,对它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的文章却乏善可陈。相反,人们大多是用“角色丛”、“角色紧张”或“角色冲突”等概念去说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用角色概念去建构角色理论的做法则并不多见,以至于角色概念很流行,而角色理论却很匮乏。但是,在西方文献脉络中,对角色话题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却成果卓著。因此,在理论建构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西方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角色理论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单就研究取向来看,角色理论内部包含不同的流派。面对这种枝杈分离的复杂情况,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条线索的做法,我们称之为理论的体系化。这类文献综述能让读者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不同学者的相关观点和文献争议的焦点,然而却容易忽略相关理论与作者其他思想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尤其是著名学者的论点,往往要放在本人的思想脉络中去理解才能更加透彻。相反,将某位学者对某个话题的系统论述作为研究素材,反而能更清楚地看到其理论发展的研究逻辑,我们将此种方法称为理论的历史化。目前来看,与理论的体系化相比,理论的历史化显得较为单薄。本研究尝试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为此,本文选取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Merton的相关论述作为研究素材。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默顿是—401—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9期角色理论结构主义传统的倡导者,从他那里,我们能看到其发展角色理论的研究逻辑,借此可以与符号互动论的角色观进行比较分析;第二,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角色理论只有与功能分析相结合才能焕发生命力;第三,角色理论虽然只是默顿思想体系的一个分支,但是却与其他中层理论观点有内在的联系。基于这些考虑,本研究将选取三方面的材料:西方社会学界至今对角色理论的主要论述;默顿对角色理论的阐述,主要来自他的《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默顿与角色理论相关的其他论点,例如他的功能观和结构观。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本文将介绍西方角色理论研究的两个面向:一是探讨角色是由结构决定的还是由人们互动形成的:二是探讨地位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回答占据某一社会地位的角色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这是讨论默顿角色理论的学术背景。接下来,本文将以默顿的角色理论为例,梳理他发展该理论的研究逻辑。随后,本文将结合理论历史化的线索重新阐释默顿的角色理论观,我们将看到他是如何在功能分析框架下去发展角色理论的。最后,本文将以西方角色理论为例,探讨社会学本土化的话题。二、西方角色理论研究的两个面向关于西方角色理论的探讨有多个面向,本文将主要介绍两个面向:一是方法论上的区分,即角色是如何形成的;二是概念界定上的争议,即占据某一社会地位的角色的数量是一个还是多个。:被决定还是在形成角色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社会学传统:一是结构主义传统,认为角色是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及社会地位相关联的文化(规范性要素;二是互动论传统,偏重强调角色的突发性特征,认为角色概念是社会互动中突发的行为规则。①两种传统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两种传统在研究立场上的差异,这涉及理论流派之间的不同。结构主义传统有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RalphLinton、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和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等功能派学者,大多坚持结构研究的取向;而符号互动论传统有乔治·米德(eMead、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Blumer和欧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等,侧重强调角色行为变化的方面。其次是两种传统强调的概念也有所不同:前者用角色紧张和角色压力等概念强调结构对角色扮演者的影响或制约;后者用角色扮演和角色领会等概念强调角色占有者的即兴发挥。换言之,两种传统不过是社会学二元方法论在角色理论上的翻版,结构优先强调的是社会结构制约角色,而行动优先则是通过互动来形成角色。为何会存在这种差异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研究者的基本预设不同,强调结构影响还是关注即兴发挥,自然会影响随后的理论阐述;二是研究对象选择的差异,例如
西方角色理论研究的社会学传统 - 以罗伯特 - 默顿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