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济洛高速JL7指挥部1第一章概述一、编制依据㈠济洛公司及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设计图纸。㈡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及其他有关施工技术规范、规程、质量评定标准与验收办法等。㈢现场勘察获得的资料。㈣国家及交通部现行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定额及指标,本集团公司的企业劳动定额。㈤国家和当地政府关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卫生及土地租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有关规定要求。㈥本施工单位建设同类及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科技成果及拟用于本合同施工队伍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力量情况。二、编制范围济源至洛阳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第七标段,设计里程为K49+500~K55+500,。三、编制原则㈠以业主的工期要求和设计图纸为依据,以确保本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环保目标为出发点,本着优质、高效、经济、合理的原则,按ISO9001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要求运作。㈡以确保工程质量为原则,安排专业化施工队伍,配备先进的机械设备,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2㈢以确保安全生产为原则,针对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特点,制定各项技术组织措施,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㈣以确保总工期及阶段性工期目标并适当提前为原则,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和控制因素,科学组织合理进行施工力量配置,并利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适时控制及优化。㈤以文明施工、保护环境为原则进行施工总平面布置和组织施工。㈥加强施工管理,分块分段组织施工,综合协调管理,做好各方面保障。推广应用“四新”技术,采用先进施工工艺,降低工程成本。3第二章工程概况一、项目简介河南省济源至洛阳高速公路,路线走向基本为南北方向。与207行。一期工程起点位于济源市白沟村西,桩号为:K20+800,在K43+300~K48+,设黄河公路特大桥一座,终点桩号K66+,。本标段起点桩号K49+500,终点桩号K55+500,,,合同工期24个月(2002年12月18日~2004年12月18日),建设单位为河南省济源至洛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为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主要包括潘庄高架桥、张盘Ⅰ号大桥、张盘Ⅱ号大桥,以及郑三线分离式立交和金达路分离式立交桥等构造物。潘庄高架桥采用7×30m+6×30m+6×30m+6×30m+6×30m+6×30m跨预应力砼连续组合箱梁,肋、柱式台,双柱式墩,钻孔桩基础。张盘Ⅰ号大桥、张盘Ⅱ号大桥分别采用5×30m和4×30m跨预应力砼连续组合箱梁,柱式墩,台,钻孔桩基础。路基采用分散式排水,路基边坡采用植草、拱型骨架、砌石、六棱块和棱型骨架等方式防护并设置浅式急流槽,拱内进行植草绿化,中央分隔带采用盲沟式排水设计并种植成活率较高的灌木。路面结构形式为:4厘米厚的SMA磨耗层+6厘米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8厘米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改性沥青下封层或稀浆封层下封层,基层、底基层分别为36厘米厚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和18厘米厚二灰稳定土。4二、自然条件㈠地形地貌济洛高速公路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地势北高南低。K49+000~K52+400处在黄河南岸,地形开阔平坦,海拔在114~130m之间。K52+400~K55+000海拔在135~290m之间,为典型的黄土塬、梁区,黄土冲沟发育,第四系沉积厚度达20~80m。㈡地质构造路线所经地区属山西中条隆起区的西南边缘,豫西褶皱带的北端,地质构造的基本特点是:以燕山期以来的构造运动为主,以高角度正断面层及短轴褶皱平缓开阔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总的构造方向以东西向为主。勘察路线走廊范围内,第四系覆盖层分布广泛,断裂构造不明显,未发现大的断裂直接通过。㈢水文地质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是顺涧水库水域上游及邙山岭较高,起终点较低,最低点位于黄河河床,标高114m左右,。路线穿越的主要河流有蟒河、黄河,均属黄河水系。路线经过区域水利设施较为发达,主要有顺涧水库及纵横交错的排灌渠。㈣气候条件路线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旱、涝、风雹、低温、霜冻和干热风灾害频繁。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寒冷雨雪少。℃,七月最热(℃),元月份最冷(℃)。℃,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6~9月,,最大风速15m/s。最大冻土深度21cm,最大积雪深度25cm。㈤地震地震烈度为Ⅶ度。㈥工程地质评价河谷阶地及冲积平原工程地质相对稳定区段K49+000—K52+500,工程地质良好,基底比较稳定。黄土丘陵及黄土台塬工程地质
济源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