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九章 心学大师:王守仁-课件(ppt·精·选).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九章心学大师: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死于公元1528年(明世宗嘉靖七年),浙江余姚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比较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阳明洞《采蕨诗》云:“采蕨西山下,扳援陟崔嵬。游子望乡国,泪下心如摧。浮云塞长空,颓阳不可回。南归断舟楫,北望多风埃。已矣供于职,勿使贻亲哀。”“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思想演变:“前三变”和“后三变”?泛滥词章?遍读考亭之书?出入佛老?龙场大悟?倡“知行合一”?专主“致良知”?创立姚江学派一. 心即理?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与花同寂)?“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传习录下》)(心外无物)?“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外无理)二. 知行合一?1、何谓“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在王守仁那里,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意念显发。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和思想意念和意念显发的关系。?“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去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2、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论的目的:一是除恶。?“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二是扬善。即必须知善而行善,知善体现、落实在行善的过程中,“不成只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3、知行工夫:生知安行(圣人)、学知利行(贤人)、困知勉行(常人)。“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落实尽孝而已;学知利行者,只是时时省觉,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虽要依此良知去孝,又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须加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第三、?即天赋道德意识,王阳明解释为理学中的“道心”,认为它是人心固有的“本然之知”,是善恶、是非的终极标准。由于良知为人心所固有,所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敬,见孺子落井自然产生怜悯之心。既然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将其实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圣贤了。圣贤并不难为,若良知发行处,“满街都是圣人”。2. 一般人之所以无法成贤成圣,则在于其私欲太重,蒙蔽了自己的良知。因此,要想成为圣贤,就必须保持和贯彻先天固有的良知,不断“改过迁善”、“胜私复理”,从而使良知充分显露,这就叫做“致良知”。

第九章 心学大师:王守仁-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doc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