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造必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真、善、美即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欣赏过程中,读者才能接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作品才能获得其本质性,凸显出真善美的深层内蕴。由此,我们不妨对文学欣赏对象进行一番探讨。一、文学欣赏对象在文学欣赏活动中产生长久以来,传统的文学理论认为作品是否是文学作品,决定权在于作者,其隐含的前提是把作品等同于文学欣赏对象。既然作品是文学欣赏对象,欣赏者从中看到什么,获得什么完全取决于作品,而作品是由作者创造的,文学欣赏的目的就是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探讨就会发现,古典文学理论以作者为本位,以作者的本来意图为准绳,认为文学作品独立于欣赏者而存在,作品的意义由作者创造,先于欣赏而存在,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出,传统文学理论的一个潜在前提是:欣赏者是白板一块,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已经推翻了这一假定,任何人在接触事物之前,已有其特定的视界和思想框架。欣赏者的视界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欣赏的首要条件就是欣赏者的先行理解,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欣赏都是如此。同是卡夫卡的作品,萨特发现了存在的意义,博罗德悟出宗教意味,精神分析学派窥见潜意识的奥秘,当代中国学者则从中看到资本主义的异化。鲁迅先生说:同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L·Q·柯林伍德说:“真正的文学作品是看不见的,也听不到的,而是想象出的某种东西。”厨川白村把文学欣赏称为“二重的创作”,认为文学作品“刺激了读者”、“使他自行燃烧,自己唤起自己体验的内容”。欣赏者不可能完全被动地接受作者所给予的一切,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欣赏作品,不同的欣赏者也不可能以同样的眼光去欣赏作品,否则,作品便不可能进入欣赏者的视域,更不可能为欣赏者所感知、把握。这就是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生动诠释。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文学欣赏对象只能在文学欣赏活动中产生。二、文学欣赏对象由作品与欣赏者共同创造英迦登说:“一件文学作品的发端不仅需要作者,而且也需要读者和观赏者再创造的接受经验。”作品自身决不会建构出任何意义,它只有通过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而产生意义,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我们所见所闻的物质载体,它更是欣赏者将其具体化的传神“阿睹”。传统美学理论中的文学欣赏是一种“主-客”认知模式,现代美学理论中的文学欣赏则是一种“主体-主体”的交流模式,认为文学欣赏活动是一种双向的创造活动,不仅作品自身的含义具有丰富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内涵,而且欣赏者也具有多层次、多面性,这就使得作品意义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空白和虚点就越多,在不同的欣赏者那里就越可能形成不同的意象,而这个意象并非作品本身固有,是作品与欣赏者共同创造的结果。让我们以《游园不值》为例,正是由于诗中“一枝红杏”的意象,才使得这首诗千古流芳。照理诗人不得进门,该是多么的扫兴、遗憾,但最后由诗中一枝不甘寂寞的红杏引起的砰然心动的愉悦,使欣赏者联想到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生机盎然的意境,进而把人引入深层的哲理思考,得出美好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推论。当作品作为欣
文学欣赏对象的生成-文学欣赏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