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论文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分析(一)企业经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生存和发展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企业不但受到本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国际政治环境和金融形势的影响。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难以预测,其面临的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大。经营的不确定性导致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等状况的不确定性,因此,近年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现象屡见不鲜。风险现在已成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管理与控制风险变得更加重要。内部审计组织进行的风险导向审计是通过管理和控制风险,帮助企业在充满风险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组织不仅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来确定审计计划和具体项目审计重点,还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首先及时了解影响经营业绩的关键性风险的性质,确定产生风险的根本原因,制定排除、防止或减轻风险的措施;其次更好地分析有着不同风险与收益的战略决策,比较各种投资或筹资方案;最后对存在严重风险的部门、地区或环节加以控制,同时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经营决策、方针和计划提供参考。正是这种以风险评价为基础的审计模式使内部审计组织能够及时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风险信息,并在风险与机遇中寻求均衡点,也正是这种审计模式使整个企业在风险环境中由被动受损到主动控制和排解风险,从而能够谨慎快速地在风险环境中发展壮大。(二)传统审计方法的内在缺陷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内在原因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大部分运用着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而这两种审计模式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内部审计的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论缺乏可操作性。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将精力主要放在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及其有关凭证的审查上,着重去验算其会计金额,以证实账簿和报表数字的正确性。这种审计方式只适用于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审计,要运用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则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审计效率低下。账项基础审计是以会计事项为主线,在审查会计事项的基础上开展审计工作,其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区分阶段、步骤,在着手审计之前只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概况和搜集试算表、总账、明细表等会计资料,审计人员不注重分析产生财务报表结果的过程与原因,因而也就不能突出审计的重点,这就大为降低了审计的效率。其次,审计结果不准确。账项基础审计主要采用查账的方法,有时也采用抽查测试的方法,但不采用控制测试和统计抽样方法,仅凭经验或随意选择部分项目测试,这是减少工作量的权宜之计,其科学性较差,这样也直接影响到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另外,账项基础审计只重视结果而不关注过程,因此,审查中不能发现程序性错误,也就不可能从根本纠正错误的发生,使得本次审计中发现的错误,在下次审计中仍有可能出现。最后,审计的范围狭窄。由于账项基础审计是以查账为主,因此只能用来确认和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及报告的正确性,即只能审查会计处理与报告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适用于财务审计,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的管理问题。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通常把精力集中在对内部控制的审查上,通过制定计划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由此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向管理层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然而这一审计模式存在着很多缺陷,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初衷,无法满足管理者的需要。(三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