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基础知识回顾】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背景1952年,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制订时间1953年;内容(党在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①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②长期过渡——相当长的时间内(三个五年计划),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质改造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的公有制成为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2、“一五”计划;背景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状况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另外还有武汉长江大桥。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三大改造;时间1953年—1956年。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形式: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B、政策:赎买。C、实质: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③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意义到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也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是: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衡中稳步前进。——评价: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全品高考网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指导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表现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有制程度高,规模大。危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①为了保证这次历史性转变顺利进行,不再走大的弯路,全会在组织上采取重大措施(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②形成以邓小平以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①对内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解决党政企问题)。②对外开放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2、意义: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1)新道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2)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三、经济体制改革;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