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doc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早期探索)1、成功的探索:(1) 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目标特点(2) 三大改造背景:土改、国营经济建立。_内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形式与政策影响(3) 一五计划:重点:成就:意义:(4) 八大内容意义2、失误的探索(1) “大跃进"(2) “人民公社化运动”3、经验和教训背景了解中共十i■■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改革开放•届工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正式开辟)意义讲述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中特实践开始)2、国有企业改革必要性:人民公社旧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平均主义严重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1、2、3意义背景:原有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市场的价值规律、分配平均主义严重。内容:经济结构、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产权制度:十四大后,向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推进。意义3、关系: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使改革深入。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特实挤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探索深入)2、 经济特区(1979年党决定,1980年人大通过),到H前为止有、、和省等五个,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II和改革的试凝3、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1984年决定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有连云港和南通)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4、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来相继在 、 、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5、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时间、意义6、 格局特点:背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根本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判断标准)决策:中共十四大一-十四届三中全会一一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十四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款步建立与完善。意义:史论共享:H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枳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关于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浦东新区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也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典型例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