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村名的来历青龙村名的来历我们青龙家乡的村名很独特均与祖先再次落脚时有密切关系,下面给家讲讲青龙部分村子的来历八道河:村名、乡镇名。【名词】位于青龙县城西14公里。公元1671年(清康熙9年),邢、刘二姓由迁安至此。出冷口至此需过八条河,故名八道河。八道河:村名。【名词】位于七道河乡北1公里,沙河西岸。公元1671年(清康熙9年),金、高二姓由迁安逆八道沙河而上至此立庄,故名八道河。八里地沟:村名。【名词】。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赵、吕二姓由山东逃荒至此,因沟长八里,故名八里地沟。白土山:村名。【名词】位于木头凳镇东北5、3公里。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张姓由抚宁至此立庄。村后有山风化为白土,取名白土山。白城子:村名。【名词】,青龙河东岸。清乾隆年间有人至此,村后有山石灰岩构成,白色,故名白城子。白家店:村名。【名词】位于青龙县城西南23公里,属于肖营子镇。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徐、白、朱三姓由滦县至此。白家在这关口要道开一旅店,故名白家店。半壁山:村名。【名词】,青龙河东岸、京建公路穿村而过。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申、李二姓由滦县至此。因村西的山是半拉,故名半拉山。公元1840年(道光20年)改半壁山。雹神庙:村名。【名词】,星干河北岸。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孙姓由河南开封至此,因村里有座雹神小庙,故名雹神庙。北台子:自然村名。【名词】位于木头凳北,星干河北岸,曾经是木头凳公社的驻地。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刘、王二姓由抚宁逃荒至此。因地处星干河北岸的台子上,故名北台子。北干树:村名。【名词】位于位于龙王庙乡北3公里,秦青公路穿村而过。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宋、李二姓由山东逃荒至此,因位于南干树的北边,故名北干树。北山根:村名。【名词】,青抚过来穿村而过。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立庄。因为建庄于北山脚下,故名北山根。冰窖子:自然村名。【名词】祖山镇花厂峪村所在地。公元1772年(清乾隆37年),王姓由山东逃荒至此。因为村南有一池塘结冰久日不1化,人称冰窖,故名冰窖子。位于三拨子乡东南3公里。公元1871年(清乾隆45年),陈、韩二姓由山东逃荒至此。因满山桑树,当地以采桑养蚕为生,故名采桑峪。草碾:村名。【名词】原草碾公社所在地。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朱姓由山东逃荒至此。因为有一捣谷子的槽碾子,取村名槽谷碾,后演变草碾。草碾:村名。【名词】,青龙河北岸。公元1872年(清同治11年),王、刘二姓由山东逃荒至此。早为高丽人住,遗有捣谷槽碾,故名草碾。居岔沟:村名。【名词】位于木头凳镇西北10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樊姓由山东逃荒至此。因为在两条沟的交叉处,故名岔沟。岔沟:自然村名。【名词】青龙镇平顶山村所在地。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肖、金、崔三姓从北京逃荒至此。因为座落一条北西走向的沟岔里,故名岔沟。长沟门:村名。【名词】位于八道河乡西10公里。公元1874年(清同治13年),张姓迁安逃荒至此。因地处沟口,故名长沟门。茨榆山:村名。【名词】位于青龙县城东南20公里,青抚公路穿村而过。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李姓由抚宁至此。因山上多荆棘灌木,时称刺儿山,后为茨榆山。达子沟:村名。【名词】位于凉水河乡东南2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薛氏自滦县逃荒至此。其乳名达子,当地人叫薛达子沟,后简称达子沟。大院儿:村名。【名词】与大巫岚乡比邻,青龙河东岸。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满族翟姓由山东大水坡至此,为豫亲王管理田庄,是当地的皇粮庄头。院落很大,内设古义堂、善德堂等,每堂占地十亩,取名翟家大院,伪满简称大院。大丈子:村名。【名词】**时期为伪青龙县公署所在地,1945年抗战胜利,隶属青龙县政府,现青龙满族自治县所在地。清嘉庆年间,满族杨、马二姓由本县肖营子分丁拨户至此。因当地人多势众,故名大丈子。大丈子:自然村名。【名词】位于木头凳镇西2公里,大新丈子村所在地,京建公路穿村而过。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满族周姓由山东至此,为满族贵族管理庄田。因附近遍地红草,取名红草沟,后因人多村大,故名大丈子。大营子:村名。【名词】位于青龙镇西北9公里的都山深处。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有人迁来立庄,后人口增加,村庄扩大,故名大营子。大石门:村名。【名词】2位于青龙镇西南6公里。公元1809年(清嘉庆14年),本县肖营子杨、李二姓分丁拨户至此。因冷口要道、山路如门,故名大石门。大石岭:村名。【名词】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乡所在地,青龙河西岸。公元1740年(清乾隆5年),孙、周、谢三
青龙村名的来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