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大开发·中旬
■文化与历史
谈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的唢呐及唢呐吹奏
杨朝忠
凯里学院艺术学院,贵州凯里
摘要:居住在黎平北部山区的广大侗族同胞,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丧葬仪式的严密规程,其中唢呐吹奏贯
。
要的角色。笔者试从仪式中的唢呐、唢呐的制作、唢呐吹奏、唢呐曲等几方面加以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唢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广西接壤。属于云贵高原向的民族民间吹管乐器,在我国民间多用于红白喜事的伴乐。但在黎
江南丘陵过渡地带,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在黎平县北部山区,散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的唢呐,
落着该县十余个乡镇,人口约二十余万人;由于这一带属于南、北侗风俗,除白事外,其他时间、
族的结合部地带,居住的民族主要为侗族,约占%以上,其中夹杂中间不能断开,。因此,乐手在学
着少量的汉族和苗族。该区域历史上曾因水系交通便捷而物产丰习吹奏时,必须首先学会“循环换气”,其吹奏的方法是:利用口腔呼
富、商贾云集。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而逐渐衰败,但却因此气的同时,鼻腔急速吸气,以此来补充腔气息之不足。此时的腮肌
而形成了当地侗、苗、汉多民族杂居的格局;当地民俗民风、,
征均表现出侗、苗、汉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其丧葬仪式就深刻收缩。使口腔空间向后、向下扩大,让口腔储备足够的气息。利用口
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征,在整个仪式过程中,至始至终伴随着腔气息的挤压力量,保持哨片的振动幅度。与此同时,横隔膜收缩,
唢呐吹奏,唢呐吹奏俨然被当地村民所看重,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步增大腹腔容积使肺组织扩张,以协助鼻腔吸气。鼻腔吸气不宜过猛,
形成这一区域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笔者拟从伴随仪式过程的唢呐及要和口腔储存的气息在力度上保持平衡。据当地乐手说,练习循环
唢呐吹奏作为切入点,试图从一个侧面窥探这一社区独具特色的民换气难度较大,师傅在教徒弟学习时,第一步要求徒弟必须先学会
风民俗。循环换气的吹奏技巧。
一
、,始终保持一定的倾斜度,若在一定时间内
在黎平北部山区侗族的丧葬仪式过程中,离不开唢呐的伴随, 保持较为平稳即为合格,接下来师傅开始教授指法和曲目,曲目是
整个丧葬仪式至始至终都有唢呐吹奏。当人离世后,主家要请一队通过师傅手把手一句一句的教会,徒弟要经过两到三年的学习、操
“坐班”,乐班由两名男性组成,多数为练,才可以跟随师傅外出伴乐。
同村村民,年龄大小不等,大的可至七十多岁,小的可二十多岁,他四、唢呐吹奏曲目
们多为师父带徒弟的组合,每个乐班所持唢呐一模一样,吹奏的乐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唢呐演奏的曲目内容涉及面较
曲是一致的,每问隔一定时间吹奏一首
谈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的唢呐及唢呐吹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