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镇位于通州城区东南5公里处,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下辖57个行政村,,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镇域内交通便利,北京六环、京沈高速公路、京津公路穿境而过。文化特色突出,走进张家湾,您将感受古运河畔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我镇利用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调整产业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及时调整招商重心,树立大局发展观念,努力构建“都市型”工业格局,同时结合通州工业开发区南扩区(珠江项目)和里二泗等工业聚集地的发展,形成了以盘活重组现有可利用资源为主的发展模式。我镇现共有各类经济主体3632户(其中内资企业1714户、中外合作、合资、独资企业73户、个人独资企业94户)。如今,走进张家湾,您将亲身体会现代化新型城镇的繁荣与富庶。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张家湾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满怀信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划、建设未来的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张家湾的文化底蕴作为通州区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的重要景区,千年漕运史为张家湾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传奇典故形成了张家湾独特的文化氛围。1992年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红楼梦》中描述的十里街、花之巷引发了一代文豪著述并长眠于此的激烈辩论。600年的古槐树、辽代、明代修建的古城墙和通运桥是古镇繁荣与沧桑的历史见证。明代千斤石权,运河古道遗址及漕运巨石等,更印证了“北京城市漂来的城市”的说法。张家湾悠久的历史古镇张家湾北距通州镇8公里,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以来一直为路县(潞县、通州)辖地。古代,潞河、富河(今温榆河)、浑河、萧太后河交汇于此,水势环曲流经这里;东汉王霸开温水漕运、汉末曹操开泉州渠,“从泃河口入潞河”上溯运输物质;后唐赵德钧开东南河,转运新仓(今宝坻)所储之盐等,皆经张家湾。该镇所辖土桥村、大高力庄、牌楼营等村有面积不等的汉墓群,里二泗村南有36万平方米的大型汉墓群;1981年在该镇所辖烧酒巷村发掘出汉代五珠钱1000公斤。唐代大历、太和年间(公元766年至公元835年),相继于该地建净业院(后改称立禅庵)、兴国寺。由此推测,自秦汉以来,张家湾地区水运和经济贸易活动比较活跃。辽金以来,燕京(今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张家湾地区随之经济兴盛、人文发达。随着金朝修建中都城池,经东南河运兵输粮,“在潞水之滨”造船伐宋,张家湾和通州一样,地位更显重要。张家湾的得名,始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大都(今北京)蝗灾乏粮,张瑄等自东南“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溯潞河北上,因停船于此,命名“张家湾”。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至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于张家湾入潞河,河运、海运成为维持元代统治的命脉。这种形式,也使张家湾先于通州而成为重要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永乐六年(140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营建物资和粮食运输骤然繁忙。此时的通惠河水势浅涩,张家湾便成了运河水运的终点。水运至张家湾的粮食和大批物资,暂存于此,再转运至北京。朝廷在张家湾设有大通关、巡检司、宣课司、提举司和料砖厂、花板石厂、铁锚厂,南北客商、百货珍奇集于张家湾,车水马龙、日日为集,商业、服务业日渐繁荣。
张家湾镇位于通州城区东南5公里处,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