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礼仪 人,从诞生至结婚,最后走上生命的祭坛,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这个生命过程中,生日礼、婚礼、丧礼是人生三个重要的礼仪。“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的古礼要求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诞生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社会;没有婚姻,生命就无人接力,无人延续,社会就得不到延伸发展;没有死亡,生命就不会有新老更替,有如生物没有新陈代谢,社会就无法进步。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将诞生、结婚、死亡看得十分神圣。倍加重视。社会对它们规定了种种戒律,世俗为它们设下了种种繁文缛节,这些戒律、礼节与仪式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婚丧礼仪。当然,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习惯不同,婚丧礼仪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民族,随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古今婚丧礼俗也会大不相同。这里,对人类社会美妙、奇特、繁杂的婚丧礼仪不能一一介绍,我们只就现今在我国汉族地区流行广泛,较为普遍的一般婚丧仪礼作一些探讨。 第一节 婚俗礼仪一、传统婚姻中的“六礼”及其特点我国商代以前,婚姻尚无礼仪规定,到周代就有明确规定了。《礼记·昏义》把婚仪看作礼之“本”。云:“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我国古代以来,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对历代婚礼演变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封建制度下婚礼的模式,甚至对当代婚姻习俗仍有一定的影响。“六礼”是婚礼六个阶段的不同的仪式,分别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纳采”,是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有求亲之意,妇女家接纳了礼物,就是对男方的未婚表示应允。“问名”,是男方求婚后,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及生年月日,《仪礼·士婚礼》对此有记载,云:“宾执雁,请问名。”问名的目的是“合庚”,即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合一处占算,看双方是否相合,如果占算为吉兆的要进一步发展到“纳吉”。“纳吉”即纳取吉利之意,是在得吉兆之后,男方向女方报喜的仪式,通过这样一个仪式表示初步定下了双方婚姻,现代称“确定关系”。此次,男方要给女方送一些衣物、布料、银币、首饰等叫“过小礼”。第四步是“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备置比上次多得多的礼品银钱在媒人带领下送往女方。婚前一些日子媒人代表男方去女方将选取的迎亲日期告知女方,叫“告期”。最后一个仪式是举行婚礼,叫“迎娶”。“六礼”是封建婚姻必不可少的仪式,每个仪式背后,都以金钱、物资作后盾。因此,传统婚仪中体现物质的成份多,情爱的成份少。它是建立在父母包办制婚姻与男女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从“纳采”至“亲迎”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男方用财物购买女方的过程。现代青年应该主动抨击那种不平等的婚姻,特别是女青年不应过分看重采礼,而应看重对方的人品学识,追求自由平等的恋爱婚姻。 二、当代婚姻中恋爱期礼仪当代,除了某些偏僻穷困的农村地区外,婚前的恋爱已经成了缔结婚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即便是由媒人牵线搭桥相识的男女亦如此。恋爱是男女在婚前的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培养感情,加深感情的过程,是婚姻的准备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作过处在一个特定环境、特定婚姻习俗中的男女,应遵循一定的礼仪。(一)约会由热心人牵红线,搭鹊桥的朋友,要经历几个“第一”的考验。特别第一次见面就是一道难关。穿什么衣?梳什么发型?见面说什么话?这些问题常常令去约会的男女双方大伤脑筋。初次约会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约会前双方都应整理好自己的发式穿戴,修饰好仪容,男女衣着都应以庄重、得体、整洁大方、不腐不俗为准绳。初次约会一定要准时,男方固然要争取早到,女方也不能一开始就“考验”对方,故意姗姗来迟。见面后,交谈要自然大方、文雅。第一次交谈很重要,因为,为了恋爱的目的,两上不相熟的异性约会一起,双方不免有些尴尬。如果一方第一句话就直奔主题:“你喜欢我吗?”“你爱我吗?”对方不仅回答不了,还可能会被你吓跑。有位男青年与一位经人介绍的女子约会,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的情况媒人都跟你说了,我没有很多时间谈恋爱,你说你爱不爱我,爱,咱们就结婚;不爱,就拉倒。像这样急躁又无头脑的人,对方怕早就被吓跑了。第一次谈话也不能盘问对方,或一味吹嘘自己,应试探着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话不投机,或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不能佛袖而去,应不露声色地巧妙地结束约会。如果,对对方不中意,想中止来往,又一时不能找到暗示的言语,应由介绍人转告意见,不要直截了当的当面说出,以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另外,约会时,行为举止要稳重,要把握分寸。(二)示爱通过“艰难”的第一次后,两心相悦的朋友们会通过多次约会,渐渐了解对方,产生爱情,真正进入恋爱角色。这就遇到了怎样示爱的问题。过去与现在示爱的方式均是多种多样的,觉的有这样几种。1、借用语言和歌声(音乐)示爱。语言有情书、情诗、情话等。歌声指挥情歌等。用音乐或情歌示爱自古就是主要的示爱方式之一。《诗经·关睢》中有“窈窕淑女,琴瑟
婚丧礼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