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旷达人生《大学语文》课程论文院系: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工程造价年级(班级):2014级2班姓名:黄曹镜学号:授课教师:叶国盛完成日期:2015年7月6日《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评分表学生姓名黄曹镜学号课程论文题目论苏轼的旷达人生序号分值评分标准得分110格式符合规范要求210字数符合要求310独立完成,内容上无明显抄袭现象425选题符合课程内容范围535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观点明确610语言通顺、流畅总分评阅人签字论苏轼的旷达人生摘要: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面对人生的苦难,他一直表现出潇洒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苏轼的漂泊仕途,研究其旷达的情怀产生的缘由,解读他的旷达情怀的内涵。关键词:苏轼;旷达情怀;乌台诗案苏轼的仕途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第一次赴京赶考,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做,为了避免事端,使他只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1061年,苏轼参加中制科考,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因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服满复职,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时,正好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老师欧阳修在内,因为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于是,苏轼所见新法对老百姓的伤害极大,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最终因不容于朝廷,自愿外放,调任杭州。苏轼在杭州任事三年后,又调往密州、湖州等地,政绩卓越,深得民心。对苏轼一声最重要的影响的事件就是乌台诗案。1079年三月,苏轼被贬湖州,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由于新党动的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告密,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
论苏轼的旷达人生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