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孩子的嫉妒心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1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对于过于谨小慎微、生怕做错什么事的孩子,要告诉他: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2学会用这句话激励孩子:在一个雨天里,所有过往的人们的裤腿和鞋上都沾上了水。但大多数人都不会太在意,径直就往自己的目的地走去。然而,一个个子不高、身材瘦弱的女孩儿却不一样,她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泥水溅到鞋上。走进医院大厅,她再次认真地看了看裤腿的边沿,又掏出纸巾,将鞋上的水珠擦干净,确信没有一点儿瑕疵之后,才按电梯上五楼,走进心理卫生室。这个女孩儿叫白蓉,是一位中学生,她是来心理卫生科复诊的。数月前,白蓉发现自己的心理出了一些问题。“我总想做得最好,可我总是做不到。”白蓉面对耐心倾听的医生如实道出了自己的痛苦。她在市内一所重点中学里读书,成绩很好,老师和父母、单位院子里的人们,都称她能干。一年前,她所在的班级转来一名女生,那个女生的成绩与她不相上下。老师为了鼓励她俩比翼双飞,总喜欢拿她俩互比,比学习、比品德、比自理能力。比来比去,白蓉的内心感到了一股压力。她总想学习那位女生的长处,做得更好,赶上或超过对方,可又往往很难。两人似乎总不相上下,越是这样,白蓉越难过。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揣测对方的一切,除了学习之外,连穿衣服、用护肤品、走路的姿势……每做一件事,她都会想:对方是怎么样做的?会不会比我做得更好?同学们更喜欢谁?最近,她想做一个自理能力很强的女孩儿,但她认为自己要做得最好,母亲就必须离家外出,让她独自来完成所有的工作……“她已经找不到自我了……”心理医生叹息道。白蓉的“病因”在于她的母亲过去包揽了她的一切,对她缺乏正确引导,以致她将一般的竞争幻化成了全面搏击,事情被过分夸大。她想做得更好,可又迷失了自我,在东施效颦中追求完美无缺,却越陷越深。她的心理要完全康复,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有一个故事说,“六一”儿童节那天,苗苗的妈妈给女儿和弟弟的儿子各准备了一个小礼包。苗苗看了看手上的黄色礼包,又看了看小弟弟手中的紫色礼包,突然大哭起来,扑上去就抢小弟弟的礼包,还把手上的礼包摔到了地上。妈妈把两包礼物当着苗苗的面拆开,原来这一黄一紫的两包礼物,里面是一模一样的两盒瑞士糖。苗苗破涕为笑,妈妈却愁上心头:才五岁多的孩子呀,哪来这么强烈的妒意?细细想来,苗苗的嫉妒情绪存在已不是一两天了。三岁时,小堂姐有了一架钢琴,而苗苗只有一架电子琴,苗苗为此生了许多天的闷气。和父母一起到伯伯家做客,她竟发泄般地乱弹一气,还说要发明一种小机器虫,让它钻到钢琴的肚子里去,把小姐姐的钢琴咬坏。当时所有的大人都没有当回事,父母也忽略了苗苗心理上的扭曲情绪。转眼到了五岁,苗苗的妒意表现得更强烈了。比如,苗苗明明有一套童话丛书,她的同学罗明没买到向她借,她马上说,自己也没买到。苗苗的妈妈听得脸都红了,回家后问她为何要说谎。苗苗毫无愧色地说:“他们什么都比我强。罗明的爸爸比我爸爸的钱多,她家比咱家大,教唱歌、体操和数学的老师都更喜欢她。我不想让她赶上我!”面对女儿如此之强的嫉妒心理,苗苗的妈妈不知所措:这样被妒意笼罩的孩子该怎么办?一般来说,30个月龄内的婴幼儿暂时还不会表现出妒意。但随着年龄越大,越可能与周围的伙伴攀比,对自己几经努力也无法达到的目标充满不甘心。这个时候,对“幸运儿”的心理排斥和强烈的妒意就冒出来了。嫉妒一方面是待人不够宽容的
如何面对孩子的嫉妒心.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