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古典诗词选美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学倪英媛在课堂上,有时我问学生:谁来说说这首古诗美在哪里?有的同学抓腮挠耳,收肠刮肚,憋了半天,才说:山美,水美,景美,人更美。全班顿时哄堂大笑。感觉古诗词一到同学的口中就似古代仕女穿上了三点式,味道全变了。有的同学被逼急了,实在没辙,就装腔作势,摇头晃尾地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当作最漂亮的借口。其实,是同学们对古诗词不会欣赏,更不知从何说起。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古诗词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欣赏它的美。意境美“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为诗是凝固的画,画是流动的诗。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就象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这从很多古代诗人词家的作品里面都可以得到体现。苏轼曾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就是典型的代表。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凉的细流潺潺的淌过岩石,隐隐的流向远方……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好一个世外桃源,让人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深处。又如,大家都很喜爱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小令的一大特点就是许多名词的并列,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山水画。但与马致远同时代的著名元曲家白朴也写有同样名词并列的曲子,却远没有这么有名。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白朴的曲子,《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并列的名词还要多,一直并列到曲子的结尾。但同学们觉得哪首好呢?差别首先在于马的结尾不再铺列景物,而是出现了一个“在天涯”的“断肠人”。一旦有人出现,他就把自己的心情心境带到了景物中来,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浪迹天涯的思乡者的悲凉之情,诗就有了意境,能打动人心,也就变得美了。还有一个差别,马诗中的景物都是同一色调的,象枯黄的老藤、凄紧的西风、疲惫的瘦马、如血的残阳,都是凄凉的景物,这样层层烘托,把悲苦之情推向了极致,怎不令读者也肝肠寸段呢!而白朴的诗中,前两句和末句的“黄花”渲染的是萧瑟的气氛,而“青山绿水白草红花”又是斑斓夺目的明亮的色彩,他到底是悲秋呢,还是赞秋呢,说不清道不明,十分散乱。所以,意境高为美。何谓意境高呢?那就是既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够引发人们美的联想。同时,更重要的是,情景交融,有情才有灵魂。二、质朴美就像苏轼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中国人更喜欢素静的美。人们赞扬谢灵运的诗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可爱。他有一句最为人们称道的诗是这样的:““园柳变鸣禽,池塘生春草”。它翻译出来简直就象小学生写的一样,春天到了,我家门前的池塘里长出了青青的水草。千古以来人们一直对它喜爱有加。诗人抓住“变”“生”这两个富有动感的普通词汇,传达了诗人在大病初愈感觉到生命春天的轻轻悄悄的来临。春天是美好的,这美好的春天激发了我们的生命力,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去珍惜生命,珍惜春天。是啊,生命是可贵的,只要能活着就好,这可不正是平淡之中的绚烂?又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歌十分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描绘了诗人田园劳作及归来的情景。诗歌平谈中又富于情趣。“晨兴理荒秽,带月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