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缠枝纹样浅谈缠枝纹样中国缠枝纹样历史悠久丰富,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色,只有了解传统缠枝纹样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因素,最具表现力和融合性的代表性植物纹样,分析了缠枝纹的基本概念;从吉祥文化入手,阐明缠枝纹是把人们的吉祥寓意通过缠枝纹样物化在家纺上;使其吉祥的寓意代代相传。一、缠枝纹的基本概念:缠枝纹与莲瓣纹、卷云纹、如意纹、回字纹等一样,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重要装饰纹样,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它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传统吉祥纹饰。缠枝纹所表现的“缠枝”,常常以常青藤、葡萄等藤蔓植物为原型。这些植物本系吉祥花草,多为世人所赞咏,”缠枝纹委婉多姿,生动优美,富有动感,故寓意生生缠枝纹的历史源远流长。缠枝纹是我国传统青花瓷中最主要与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之一,缠枝纹之所以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变化多端,婉转多姿,它与不同的花卉组成不同的纹饰,常见的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葡萄”、“缠枝石榴”、“缠枝百合”、“缠枝宝相花”,以及“人物鸟兽缠枝纹”二、缠枝纹的发展:缠枝纹来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在漆器的表现装饰纹样中,已具备了缠枝纹的基本特征。到了汉代,缠枝纹样成熟,被用于漆器、丝织工艺,如“万事如意绵”与“鸟兽葡萄纹绮”等。到了唐宋时,缠枝纹被广泛用于工艺美术制品中,在唐代出土的金银器直接出现了缠枝花纹饰。明清时期,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自唐代开始使用的变化多端的“卷草纹饰”,是佛教纹饰改造中有代表性的纹样。佛教的植物纹样与饰物,如莲花、忍冬、菩提以及华盖、法轮、璎珞等等,其物象与中国传统的造型习惯与审美要求并不适合,它那旋绕盘曲的似是而非的花叶枝蔓,却得祥云之神气,有佛物之情态,它既有曲线缭绕的空灵,又有流转的韵律,且保持婉柔敦厚的静谧。它是中华民族吸纳外来宗教而改造成的朴实而有特点的佛教装饰纹样。以流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融入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进行了佛教装饰纹样的改造。它的出现,标志着佛教融合中国文化而发展到极盛时期的到来。三、缠枝纹吉祥文化的特色缠枝纹作为广为流行的装饰纹样,以其回转缠绕的形式、明确生动地表达出百姓热爱生活、渴望幸福的世俗心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区的交流,缠枝纹在不断变化,人们渴望吉祥的心理由来已久,人类寄托“吉祥”的期望于各种神秘力量的庇佑,庇佑自己和种族能得以生存和幸福,这种对“生命”的基本渴求便是人类早期的吉祥意识。正是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带有祈福意义的图案纹饰开始出现,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增强了对生命的掌控能力,表现在纹样上的“吉祥”寓意也在随之而变化,变的更为丰富和具体,早期纹饰上经常出现的神秘几何纹样和凶猛野兽,也逐渐让位于轻松活泼的祥花瑞草等植物纹样。在明代,缠枝纹样成为吉祥花瑞草于一身的典型代表,它以通俗易懂的寓意表达成为人们祈福求祥的最佳代言,表达人们对连绵源长、幸福久远生活的渴望。这种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形式极大地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如图所示为以象征富贵华丽的牡丹为主题而成的缠枝牡丹纹、以象征出世悠闲的菊花为主题的缠枝菊花纹、以象征外来文化的西番莲(西番莲纹在西方纹样中
[汇编]缠枝纹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