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毕节试验区20年,刘开津约6202字[图片]乘车从贵阳赶往毕节,进入毕节试验区境内,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绵延的树林被落日的余晖勾上了一道金边。同车的人告诉记者,几年前走这条公路,沿线是地形破碎、植被稀疏的水土流失重灾区,看不到这满眼的青山绿水。从2001年开始,毕节试验区在贵(阳)毕(节)高等级公路沿线5公里范围内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而在建设者的规划里,他们早已不满足于“一路绿色到贵阳”的简单目标,随着贵毕公路水土保持建设大示范区项目的顺利实施,在规划蓝图中,过不了多久,这条公路的沿线将呈现给人们春光烂漫、夏花如海、秋叶静美、松柏傲雪的四季景观。这只是20年来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大跨越的一个缩影。毕节地区地处祖国西南部的乌蒙山区,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和闭塞的交通条件,使这里长期处于贫困。资料显示,在1952年、1978年、1992年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的统计中,毕节是贵州省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数最落后的地区。联合国有关机构考察后得出结论:“这里许多地方已不具备人居条件。”一方面是生态恶化,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一方面是人口膨胀,毁林开荒,尽管多收了点粮食,却导致水打沙壅,家园被毁。这曾经是毕节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一道难题,也是上世纪80年代初毕节地区广大农村的状况。毕节地区的贫困症结,突出地表现在人与自然严重对抗恶性发展的怪圈中。毕节地区山高谷深,土地破碎,喀斯特地貌占总面积的73%,生态脆弱。然而,毕节地区由于历史上开发较早,承载着人口的巨大压力,到1988年,每平方公里达218人,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越生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生”,贫困怪圈困扰着毕节地区,不少地方出现了“人增、耕进、林退、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石漠化”的恶劣生存环境。这一喀斯特地区的世界性难题如何破解,一笔不吃亏的明白账“不退耕还林,我早就不在了。”今年69岁的白族老人肖华香指着自家门前的一片山林,感慨地说。退耕还林以前,那片山林里还有他的五亩包谷地。肖华香是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北岩组的一名普通村民。2000年春天,穿岩村作为退耕还林试点村,开始复地工作。面对前来开展工作的村支书王永军,因为对政策不了解,肖华香撂下了这样的狠话:“退耕还林的粮食不兑现,我扒你皮、抽你筋、吃你肉、喝你汤。”八年过去了,谈起退耕还林的好处,肖华香老人给记者算起了账,退耕还林之前家里有十一亩八的土,种的都是包谷,广种薄收,能够维持个温饱就算不错了。退耕还林不吃亏,活路轻松了,钱粮都有了,不退耕还林,活路苦得很,有些坡地牛都上不去,背粪上去很难。感谢党的政策,让老百姓得了实惠。老人几次提起退耕还林的指标太少,家里还有几亩土想要退。村支书王永军告诉记者,2005年前,国家对退耕还林农户每亩退耕地补贴300斤原粮,之后改为每亩补贴220元钱。25度以上的坡地,一亩包谷的产量最多也就240斤,以现在的价格也就是150元左右的产值,可肥料要花去70元,请牛工要50元,不算劳力也所剩无几了。国家还要给退耕还林户一个周期的补贴,虽然比上一个8年的补贴要少一些,王永军仍然非常高兴,他说:“这些年来,退耕户在国家给予补贴的基础上,通过外出打工和发展畜牧业已经稳得住了,再给8年的补贴,致富就没有问题了。”“一出南门浪风
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