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发行30周年:回顾与前瞻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贾康[2011-11-10]国债是中央政府以信用形式有偿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是国家信用的重要体现。理论上,国债作为政府信用工具,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等多种功能。国债发行方案与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央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意向,能够引导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30年来,国债发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伴随国债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债发行和交易市场逐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债发行30年历程概述自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发行规模一直呈现上升态势。1994年的预算、银行协调制度改革,理顺了国债发行的机制,使得国债发行额迅速增大;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国债发行额进一步快速上升;2005年由积极财政政策转为稳健财政政策后,国债年度发行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国债余额仍不断增加;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得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加大。——以弥补财政赤字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国家对于经济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家实行减税让利政策,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下降,1979年、1980年连续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另一方面,居民个人收入迅速增加,储蓄存款持续高速增长。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1981年1月,国务院决定正式恢复国债发行,向老百姓“借钱搞建设”,当年发行总额为40亿元。通过发行国债,我国的财政状况得到好转,1981年,财政赤字规模明显收缩,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继续改善,生产建设进一步发展,国债发行对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贡献功不可没。1981年重启国债发行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国家信用的重新确立和利用。此后,由于中央财政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为了确保政府开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中央政府决定继续发行国债,国债发行逐步成为中央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常态化机制,国债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国债期限趋于多样化,发行方式也逐步市场化。在我国国债发行之初(1981-1988年),通过发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发行的主要动因,因此,国债主要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而被动发行,发行额基本以当年财政赤字额为限,占财政收入和GDP比重很低。1986年,我国的国债发行量突破百亿元大关,此后,国债发行规模逐年增大(表1)。表1 1981-2010年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收入及GDP一览表 单位:亿元年份发行额当年财政赤字当年国债发行额占财政赤字比重%当年财政收入当年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收入比重%当年GDP当年国债发行额占GDP比重%
国债发行30周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