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经过我们的研究,成果如下:苏轼,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本色与性情,我们为之动容。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苏轼才华出众,经过几十年的历练,终于参加科举考试但这其中又有一段渊源。主考官欧阳修阅完卷子之后,大赞文章颇好,但误以为是其弟子曾巩的文章。未避闲谈将文章命为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就像他诗中说的“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苏轼丢官降职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苏轼即使在这样的困境面前依然保持着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从这可以看出他有一种豁达超脱的性格,这种性格不只表现在困境中,在地位急剧攀升时,他的这种性格表现得更加明显。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无论他的政治主张还是为人处事,处处充满着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等崇高思想。从用黄州到江宁去拜谒王安石还是做知州时的两处断案就可以明证他襟怀坦荡,体察民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702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20-01-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