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路易斯·康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9级建筑学何安祺2009020142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Betweentheidea Andthereality Betweenthemotion Andtheact Fallstheshadow.”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一书,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就像书里引用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他太过于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神,给我带来感动。路易斯·康——这个4岁随父母从爱沙尼亚迁居美国的犹太人,其貌不扬,年幼时脸上烫伤的疤痕伴随他终生,加之不善交际,致使他没有通过杰奎琳·肯尼迪的“面试”,在大项目上败给了衣冠楚楚、善于交际的贝聿铭;大器晚成,五十岁以前,别人都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年届六十,他为宾州大学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忽然被人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佳作;命运多舛,虽然成了名,却因工作缓慢项目寥寥,印度、巴基斯坦客户的毁约又导致他背负重债,不久,他在纽约中央车站的洗手间里,死于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尸体两天无人认领。当一切似乎都画上句号之后,2004年,他的私生子纳撒尼尔·康拍摄了名为《我的建筑师:一个儿子的追寻旅程》这样一部纪实电影,人们才知道,路易·康,长时间地,在三个家庭之间周旋……作为建筑师的康,作为父亲的康,重新在公众的视野里出现。在现代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师。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形体带来的生冷感,在静谧和光明之间寻求一种“道”(或者我们理解为秩序,order),赋予普通的材料触感和视觉效果。康的建筑在光影之间产生了令人愉悦和惊奇的诗意,反而却像是它们已经恰如其分地在那里很久了,与周边很好的融为一体。相比之前的现代建筑师们,我认为康更强调“人性”,更全力的在表达人性,他留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也都验证了这一点。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典味道的现代建筑。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下去读它,把康的建筑当成是一种精神性的、永恒的东西来看,因为,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造背景:时间:1966年-1972年地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概况: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金贝尔在沃思堡市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金会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金贝尔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一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灵感与构思:从Googleearth中截取的一张俯视图(图像资料表现的时间为2011年6月13日)。一开始的方案构想,康是在一个完整的开放庭院上放了很多方形的体块,组成一个较长的长方形;第二个方案,是一个“H”形平面,两边也是有矩形的物体,夹着中间的功能块,再过度到室外的庭院;第三个,也是最终,康选择了“U”形平面,或者说是个倒立的“凹”字。构思草图(灵感来源于罗马式建筑)总平面①建筑环境分析:金贝尔艺术博物馆位于一个绿树成阴的公园内。建筑平面呈一个倒立的“凹”字形。其西面开口朝向公园绿地。凹字形平面凹进去的入口部分铺满沙
路易斯康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