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2014年9月8日星期一电话:0553-3825690B06编辑/吴寿南校对/周琼版式/陆会芳E-mail:djwbwushounan@鸠兹钩沉芜湖市地方志办公室协办具有芜湖悠久的观景文化表征之一的“吴波秋月”,体现了芜湖人尚商崇文的社会心理与高雅的精神追求;同时,它也是追求美满与团圆的“月”文化在芜湖地域文化中的典型表现。芜湖古景之“吴波秋月”及其文化内涵“吴波秋月”(如图)为芜湖古八景之一。临江羡波,月波连天,其景,天造地设,怡心智、阔胸襟。据芜湖县志记载,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为迎送官舟曾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之处,筑有一亭,著名词人张孝祥为之题名“吴波亭”,为民间、官府送往迎来之所。元英宗延佑年间,曾任芜湖县尹的史学家欧阳玄,有赏《吴波秋月》七律诗,首联是“几回送客舣吴波,月上芜城夜若何。”从此,“吴波秋月”渐成为芜湖坊间流传之景观。凡骚人墨客、商贾行旅之人,皆慕名而来,吟诗作赋,或寄思乡之情、或感造化之美。而芜湖市民也引此景为豪,或于月明星稀之夜三六成群来此赏月,以呈雅兴;或于风高浪急之时二五结伴来此观澜,以张胸襟。明清之际因“江涨冲激,遗址遂废”,作为“吴波秋月”的观景载体的“吴波亭”不复存在,但“吴波秋月”之景却为芜湖人津津乐道,爱之不疲。一、“吴波秋月”景观产生的历史条件“吴波秋月”作为芜湖古八景之一,突出了芜湖地域文化的特点。芜湖滨临长江,地处吴楚腹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给予了它丰厚的文化滋养,且荟萃了吴楚文化及中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芜湖地域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的鲜明个性。而这一文化个性与芜湖水陆通衢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犹如磁铁一般,强力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天涯游子和行商大贾,由然催生了古代芜湖的休闲观景文化。吴波秋月等八大景观的出现,即是休闲观景文化产生的象征性标志。芜湖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商业、手工业的历史悠久。自先秦以还,芜湖不仅是“江南铜”的主要产地,也是铜冶的胜地。到了宋代,芜湖钢铁业迎来勃兴时期,炼出了槌钢、钳钢、淬钢和听钢等优质钢。时人誉之“铁到芜湖便成钢”。及至明清,芜湖炼钢达到全盛时期,出现“芜钢”一词,享誉数百年。至建国初,芜湖仍有钢铁业作坊192家,分为6大类。驰名全国的“芜湖四刀”:剪刀、菜刀、剃刀和锉刀,成为行销海内的抢手货。各种日用铁器如铁锅、铁锅铲、铁火钳、铁火炉等;各式各样的铁农具如犁、钯、锹、锄、镐等,以及工匠用的铁工具如刨、锯、斧、凿、锤等,应有尽有。这些铁器是城乡居民长年必须品,既满足了小商小贩们的贩运,也招徕了近郊乡民的进城,从而推动了芜湖商贸文化的发展。明清之际,芜湖浆染业的风飚突起,独树一帜,他地无可匹敌,即使浆染业发达的苏浙地区,亦步其后尘。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指出:“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芜湖作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地区之一,商品经济尤为发达,商贸文化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大批徽商进军芜湖,一部分从事商品经济的贸易,一部分人进入浆染业,如徽商贾阮弼,仅其一家浆染工厂规模达千人之巨;一部分人则开设棉纺织业工厂,并因此带动了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棉纺织业的兴起。至1926年,芜湖有机坊500多家,织机2000余架;1937年多达千家,织机5000多架。芜湖浆染业把美带给了人们,带给了全国,也把芜湖介绍到全国,吸引了全国的商贾、游客来到了芜湖。尤其是近代“芜湖米市”形成之后,芜湖由传统
“吴波秋月”及其文化内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