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东山经》地理新释《山海经?东山经》地理新释古代文明年月,第卷第期..国传统学术】《山海经?东山经》地理新释周运中提要:本文在前人考证山海经?东山经地理方位的基础上,修正了其中误考的部分,补释了部分山水。修正后的东山经地域和战国时齐国盛期的疆域吻合。本文认为,如同山海经?山经其他各部分一样,东山经和战国政治形势有关,其原始作者可能是齐国政府,东山经》的地域划分与选择也和齐国的政治地理有关。关键词:山海经东山经齐国《山海经》由《山经》、《海经》两部分组成,《山经》、《海经》中虽然都描述了不少怪物,但是《山经》的主要内容是山的名称、道里及其问所出河流、矿产、生物,因此学界一致认为《山经》是地理学著作。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后日:“故言九州山,《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言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司马迁之后的很多人也把《山海经》当作小说书,而忽视其地理书的性质。晋郭璞是第一个给《山海经》详细作注的人,但他的注解中有很多地理错误。隋唐以后,认真研究《山海经》的人很少,直到清代才受到乾嘉学者的关注。阮元给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作的序中说:“吴氏按:指吴任臣《广注》征引虽博而失之芜杂,毕氏校本于山川考核甚精,而订正文字尚多疏略。今郝氏究心是书,精而不凿,博而不滥。”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代表了古代《山海经》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郝氏的《笺疏》虽然考证面广,但在地理上没能超出。清末吴承志的《山海经地理今释》是第一部专治《山海经》地理之书,但谭其骧在《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中说,吴氏的书刊布五六十年也没有学者理会,只有郑德坤批评吴氏的根本错误是在古人粗浅的地理知识中寻求文明人的知识。其实吴氏的错误不仅在此,他经常臆改原文以求解,触犯考据学之大忌。吴承志后治《山海经》地理者首推谭其骧,多有力作。但是《山经》地理考释还有可以补正之处,近来笔者对《山经》的《南山经》、《西次三经》地理作出重新考证,本文专门考释《东山经》地理。《东次二经》方位补释《东山经》首篇起自临淄西南今淄博东,西迳长白山,又南至泰山汶河。首山出食水,毕沅以为时水,则首山在临淄西南。次山出湖水,毕释为巨淀湖水。第三山出水,毕释为淄水,谭其骧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收于氏著《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年。周运中:《山经南方诸山考》,载贺云翱主编《长江文化论丛》第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年。周运中:《山海经昆仑山位置新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期。说此山为旧博山县东南岳阳山。第八山出泺水,见于《春秋?桓公十八年》,杜预注:“在济南历城县今济南市西,北入济。”谭其骧先生己指出泺水即今小清河上源,岳山是泰山的一个支脉。第十一山泰山即今泰山,所出环水见于《水经注?汶水》,原文所说环水东流注于江的江应为汶,同样,其南的竹山“敦于江”的江应为汶。《东次二经》紧接上篇,首山空桑【在曲阜北,古书多有记载,参见谭文。其南十五山应在鲁、邹、滕、邳一线,但其中有很多前人未释或误释。第三山峄皋山,“峄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谭其骧疑为今山东省邹城的峄山,也即《禹贡》徐州“峄阳孤桐”峄山。但《汉书?地理志》东海郡下邳县云“葛峄山在西,古文以为峄阳”。据《水经注?泗水》所述,葛峄山在今睢宁县古邳镇西,谭其骧以为这个葛峄山是第四山葛山、第五山葛山之尾。按:第三山峄皋山为峄山可信,激女水即《水经注?泗水》中的水,此水出自峄山,激字古音为见母,女字古音为鱼部,古音为见母铎部,激女合音与济相近,鱼、铎对转。但是邹城的峄山与邳州的葛峄山离得很远,而原文峄皋山、葛山则是前后相连的两座山,所以葛山不可能是古下邳县西的葛峄山,葛【具体地点无考。第六山“日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楞,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黄水即枋河,黄、枋音近,今日南方很多方言还不能区分声母的、。枋河在现存史书中出现较晚,但是枋地在《左传?隐公八年:》中就有了,所以枋河一名很可能早就有了。则杂余水是枋河上游,余峨山是今枣庄市山亭区东部和平邑县的分水岭。《左传?哀公六年》吴军伐鲁路线是武城、东阳、五梧、蚕室、泗水,《春秋?哀公二十六年》说哀公从越国回来,“季康子、孟武伯逆于五梧。”武城即南武城在今平邑县枋河近源处的魏庄乡武城村,东阳应在枋河近源处,因在分水岭的东面,所以叫东阳,五梧就在《山海经》余峨山附近,余、五上古音都是疑母鱼部,双声叠韵,我、吾是同源字,都是疑母,鱼、歌旁转,所以五梧可以通假作余峨,二看为同源地名。余峨山和五梧是沂河、枋河与泗水问的要道,所以《山海经》记载了余峨山。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今日中国人把特产于美洲的一种哺乳纲贫齿目的野兽也称为犰狳,因此有些人武断地以为《山海经》记载到了美洲,其实这是一个误会。犰狳特产于
《山海经·东山经》地理新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