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是中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奇特的故事情节,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学理想,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独特风格,同时作品塑造了一个“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乞丐妓女的庞大的形象系统”。①可以说,《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的明珠。同时,作品也深刻的反映了作者蒲松龄的真实世界以及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对贫困大众的同情。作为落魄书生的蒲松龄,一生多次参加科举但都未能得中,直至老矣才放弃应举,通过漫长的求官路,使作者深刻的体会到了社会的腐朽、官场的险恶以及人心的黑暗。在《聊斋志异》林林总总的人物中,书生是所描绘的人群中最有特点的一组人。他们中有的本是金榜题名者但却草菅人命,有的虽为落第书生却是志向高洁之人。不论你是扶摇直上还是落魄潦倒,才德兼备还是有才无德,蒲松龄都给予真实的描写与客观的评价。一、爱国钟情真书生这里所说的真,不仅仅是那些满腹经纶、才学兼备的书生,更多的是指那些无论是否科举成功仕途顺畅,都谨记志向,做人刚正不阿,不贪金银,不图美色,反对封建压迫,为了友情与爱情而奋力抗争,堪称为有人性的书生。1、忠国爱民的书生作者蒲松龄怀揣抱负,一心想考取功名报效国家,穷其一生苦心读书,但是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可是在他的《聊斋志异》中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些谨记志向,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造福的书生。例如《于中丞》中的于成龙,他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大胆进言,通过细心的观察找到了盗贼,为民除害;《黄将军》中英勇抵抗抢匪的黄靖南;孟子则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②《水莽草》中的祝生,他虽然没有求取功名,但为人正直,爱惜人命,虽被鬼害死,其母让他找替身,祝生不肯且说“儿深恨此等辈,方将进驱除之,何屑此为。”;再如《吴令》中的县令,刚介有声,见百姓为拜神而大肆铺张,劳民伤财,于是大骂城隍“城隍实主一邑。如冥顽无灵,则淫昏之鬼,无足奉事;其有灵,则物力宜惜,何得以无益之费,耗民脂膏。”这段话是说,如果城隍真是高尚的神明,那应该知道,物资的珍贵加以珍惜,不应该让百姓劳民伤财,如果不知道,那城隍就是一个昏淫无道的鬼罢了!由这段话可见县令怜爱百姓,为一方百姓,不畏神明。蒲松龄通过县令的形象,告诉我们真正的官员该做的事该说的话,县令的这一席话不但是说给神明听,更是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说给当时的官员听的。可以说这些人所做的事是蒲松龄终其一生想做的,但始终没有实现的。作者借他人之声,抒己之志,在彰显社会高尚风气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忧民之心。2、重情重义的痴生自古以来,才子佳人就被传为佳话,而“礼”则是规范人们的行为思想的准则,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儒家的道德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尤其在有关男女大防的问题上,倘“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⑤,自然更是“非礼”之行。《聊斋志异》中书生的生活充满了艳遇,但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为我们描写了一批专于情,不畏色所动的痴生。他们有的对爱情执着,感情专一,有的不贪图金钱与美色,持有君子之风。例如《聂小倩》中的宁采臣,小倩分别用美色与金钱去引诱他,可是都被宁采臣拒绝;《娇娜》中的孔雪笠,不但考取了进士,并且为人正直,不贪图女色,异史氏曰:“余于孔生,不慕其得艳妻,而慕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受魂与’,尤胜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