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根源[权威资料]浅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根源摘要:被誉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乐府民歌中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叙述了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最后被逼两人殉情而死的爱情悲剧故事。它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和门第观念的罪恶。一代一代的人们感伤他们,称颂他们。以致今日人们对刘、焦的爱情悲剧仍心存不忘。笔者从原文出发,结合自己的感受,对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及形象进行分析,从被遣、求婚、合葬三个重要事件中寻求见解,仅供读者参考。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根源一、概述《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令世人感叹,人们赞美他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讴歌他们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反抗精神。同时也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深表同情与惋惜,在同情与惋惜之余我们总会思考以下问题:;;。二、被遣下面就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根源谈谈个人看法。《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淫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
浅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根源[权威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