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的功效与作用桑黄,这味古老的中药,名气远不如冬虫夏草,可是它的功效却不比冬虫夏草差。用处现代研究证实桑黄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减轻抗癌剂的副作用,所以可用来辅助肿瘤病人的放疗和化疗,另外,桑黄对女性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也有疗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文华安教授指出,使用桑黄辅助抗癌治疗或作为保健品食用时,还可以适当配伍其他的真菌类药材,如云芝会对肝癌有辅助疗效,马勃具有消炎的作用,赤芝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使用方法如果用桑黄辅助防癌和抗癌治疗,最好在手术之前,就开始服用桑黄汤剂。具体方法是:在药锅中放入的水,没过桑黄及所有饮片就可以,开锅后中微火煎煮30到40分钟。汤略微浓淡偏差一点都可以。中医专家、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中医师殷兆华建议的乳腺癌疗方如下:20克桑黄,20克云芝,20克木蹄,10克赤芝,10克茯苓,10克白边层孔菌,10克马勃,每天一剂,水煎服。此方可辅助治疗乳腺癌(手术及放化疗期间),可配合手术、放、化疗患者提高免疫力,提早伤口愈合,减轻放、化疗毒性,提高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减小癌症复发、癌细胞转移的风险,同时能够减少并发症。链接:桑黄是一种附生于在桑树上的木耳,因呈黄色而得名。历史在中国,桑黄的使用从汉朝起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有了“桑寄生”的药物功效记载。《本草纲目》记载桑黄能“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现代研究证实桑黄多糖能够缓解疼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及疲劳倦怠等癌症特有的症状,提高生活品质。:①强化免疫力,诱导癌细胞自行死亡;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③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④缓解癌症患者特有的疼痛;⑤阻止溃疡、息肉、良性肿瘤等恶变为癌症;⑥预防、避免癌症的复发。,促进肝细胞再生,可用于防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等。,有效的预防及改善糖尿病。,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对痛风有良好效果。,对过敏性鼻炎、久治不愈的湿疹疗效很好。有关研究表明,桑黄及提取物对人体无毒无害,即使长期大剂量服用亦无任何毒副作用。桑黄桑黄Phellinusigniarius(.),是一种真菌,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在杨、柳、桦、栎等树干上也有生长。分布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在日本、韩国、朝鲜等东亚国家也有分布。陇南康县仿野生栽培桑黄已获得成功[1] 。桑黄是一种名贵中药,能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有助于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1生物分类2形态特征3生长习性4地理分布5药用价值6药理分析7应用历史8开发现状1生物分类编辑桑黄,别名猢狲眼、桑耳、针层孔菌、桑臣、桑黄菇、桑寄生、树鸡、桑黄菰、梅树菌,东亚地区市场交流的″桑黄″菌重要种类有:桑黄系列图片(4张)火木针层孔菌Phellinusigniarius(.)Quel.、(.)Teng、鲍氏针层孔菌()、瓦尼针层孔菌()、()、(Murr.)I-moz、(Imazeki)Parmasto、(JoczewskiinPilat)Pilat等。中国传统称火木层孔菌为“桑黄”。2形态特征编辑桑黄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2-12*3-21厘米,-10厘米,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深肉桂色至浅咖啡色,,硬,,多层,但层次不明显,,圆形,每毫米4-,光滑,无色,5-6*3-,基部膨大,10-25*5-,无横隔,直径3-5微米。3生长习性编辑l桑黄通常寄生于桑树、松树、杨树、桦树、栎树等树身腐朽之处,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古人称之为“树舌”。l虽然寄生在树木上的真菌均可被称为“树舌”,但正宗的桑黄只寄生于桑树上。其它则只能作为桑黄的替代品,且药效与桑黄有所不同。[2] l桑黄已经能够进行人工栽培。4地理分布编辑桑黄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我国桑黄主要分
桑黄的功效与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