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模板.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1、目的性。提问应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2、启发性。提问要问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关键处,问在知识的要点上。即问在知识的连接点和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上,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疏通学生的思路,足以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以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可及性。所提问题应以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当场为基础,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应尽量避免“不启能法”和“启而不发”的提问。4、适量性。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亦是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等于说一堂课提问的越多越好。对一堂课的提问,我们不但要看其量,还要看其质,更重要的是要适量。5、及时性。提问要把握稍纵即失的时机,要问在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节骨眼”上。6、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有主有次,具体明确,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目标,切忌把问题提的大而笼统。7、全体性。提问的方式要面向大多数,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能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8、及时评价。教师对学生回答要及时做出恰当、中肯的评价。即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不确切的地方进行重述,对未尽之处进行追问,对错误的地方给予更正,对回答正确或有创意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微【内容摘要】: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善于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有的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相对差一些。教师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是课堂教学技巧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文章结合了“激趣式提问”,“启发式提问”,“诱思式提问”,“驱导式提问”等几类课堂提问方式来阐述课堂提问艺术。【关键词】:提问思维艺术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类型很多,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对课堂进行艺术提问,谈几点浅见:一、一石激起千重浪——激趣式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奥数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学校先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某班有10名同学参赛,又举办一次球类运动会,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那么两次运动会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如果回答有3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因为有可能一些同学既参加了田径运动会,又参加了球类运动会。只有在所有同学都只参加一场比赛的情况下,回答有30名同学参赛才是正确的。教师指出,描述、解决上述问题,涉及本章将要学习的重叠问题的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这就是典型的“激趣式提问”。又如: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2×2×2=,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二、投石击破水中天——启发式提问。“半亩池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蓝天白云投影水面,给人以错觉:究竟是水在天上还是天在水中?投石入水,水破天开,水还是水,天依旧是天。学生在遇到学习难点时也会有类似疑惑。教师以“问”为石,开启学生心志,启发其思维,使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解决问题,寻找规律。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首先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都基本上能够完整的讲述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如对于难度

具体评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以下七个指标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书犹药也
  • 文件大小91 KB
  • 时间2020-02-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