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注《三礼》方法略探[摘要]自郑玄注解《三礼》之后,始有《三礼》之名。郑玄注经,先是总体上纲举目张,兼采今、古,既注重名物训诂,又注重章句之释,然后再具体而微,深入到经文的具体字词,兼用直训和义界的方法注解之。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关键词]郑玄;三礼;今文经;古文经;注经方法所谓《三礼》,是指《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部传世文献,奠定了中国传统礼制的基础,研究者代不乏人,注疏者亦难以计数。但影响最大者,非东汉学者郑玄莫属。虽然《后汉书?马融传》言马融所注之书中有《三礼》,(1)同书《卢植传》亦言卢植作有《三礼解诂》,(2)但此《三礼》,有学者认为是《后汉书》作者范晔自起之名,“盖范蔚宗自后记而名之欤,”(3)因为同书《儒林列传下?董钧传》有言“(郑)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4)近人黄侃《礼学略说》亦云:“„„郑氏以前,未有兼注《三礼》者(以《周礼》、《仪礼》、小戴《礼记》为《三礼》,亦自郑始。《隋书?经籍志》《三礼目录》一卷,郑玄撰)。”(5)可见,《三礼》之名,始自郑玄。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东汉经学世家子弟,顺帝永建二年(127)生,献帝建安五年(200)卒。据《汉书?郑玄传》,其先从京兆第五元习今文经,又从东郡张恭祖通古文经,后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灵帝末,?h禁解”,虽被征辟,但仍隐居不仕,专心经业。“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E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万余言。”(6)其著述宏富,除本传所载之外,另有《周礼注》、《丧服经传注》、《丧服变除注》等。(7)笔者在读郑注《三礼》之时,结合时彦前贤的研究成果,细致思考,发现郑玄注经是先总体再具体,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既高屋建瓴,又具体而微,总体感觉是循序渐行,逐层深入,有章可循。现试探之。一、纲举目张,兼采今古《后汉书?章帝纪》载建初四年(79年)十一月,章帝下诏白虎观:“(光武)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欲议减省。”(8)《后汉书?桓郁传》:“初,(桓)荣受朱普学章句四十万言,浮辞繁长,多过其实。及荣入授显宗,减为二十三万言。郁复删省定成十二万言。”(9)《后汉书?张霸传》:“初,霸以樊?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词,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10)《后汉书?张奂传》:“初,《牟氏章句》浮辞繁多,有四十五万余言,奂减为九万言。”(11)在《后汉书》中,多可见关于汉代经注“浮辞繁多”之弊,为此,统治者多次下令删减,但结果却不理想。至郑玄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12)在这种情况下,郑玄提出了“纲举目张”的注经方法。在《诗谱序》里,他对自己的注经方法作的概括:“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其诸君子亦有乐于是与,”“纲举目张
郑玄注《三礼》方法略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