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幽默感的发展研究综述摘要:研究表明,幽默感与儿童认知、人格、创造性、社会技能、情绪等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儿童幽默感与其心理特质有着复杂的关系。儿童幽默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幽默感在性别和年龄上存在差异。关键字:儿童幽默感;发展A Brief Review on the Psychological Reseach of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Children【abstract】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the sense of humor is closely relatedto children’s cognition, personality, creativity, social skill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children have plicated relationswith his psychological speciality. And it has Characteristics of stages anddifferences in gender and Words: sense of hum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幽默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早在 1930s 就有研究描述了儿童关于幽默感的表达(.,Justin 1932),但对儿童幽默感的系统研究是从 1970s 开始的(Chapman 1973;McGhee 197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外学者已对幽默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针对儿童幽默感发展的研究却只是在最近的二三十年兴起的。本文拟对儿童幽默感发展的研究结果作一简明介绍。一、对幽默概念的认识在近代汉语中,幽默是由 林语堂先生从英语“humor”一词音译过来的。弗洛伊德早在上世界 60 年代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幽默和笑是压抑的宣泄,特别是攻击和性的宣泄,个体在此过程中会体验到轻松和快乐[1]。McGhee 根据幽默的认知性定义为:它是一种心智经验,能发现或欣赏滑稽可笑、荒唐不和谐的想法、事件或情境[2]。Long 与 Graesser(1988)从情绪情感体验层面指出幽默是指任何有意或无意做出来或说出来的事物,而能引发人们喜悦或好笑的感觉[3]。我国《心理学大辞典》(2003)将幽默感定义为“以有趣、可笑而又富有意味的言辞或行为机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可见,幽默感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行为能力[4]。但是,幽默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因此从心理学这个角度很难给其一个全面完整的定义。关于幽默感的理论,主要有三:一是康德在两个世纪前提出的失谐理论。这一理论是说,幽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事件(笑话、活动、语言)与我们所预期的不一致,并引起瞬间的认知努力来解决感知到的不和谐。一旦失谐得到解决,此情境便被感知为幽默。二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优势理论,他们认为当我们发现别人比自己愚笨、丑陋、不幸或软弱时,会产生相对的优越感,因此会有愉快感和笑的产生。三是发展而来的释放理论,这一观点认为人们内在的力量会随着时间的累计而造成心理动力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状态的释放和缓解的过程既是幽默。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欣赏
儿童幽默感的发展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