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亦谈饮食与保健据古代传说,我们的祖先经过尝食各种草木,开拓食物来源并发明医药,故有“药食同源”之说。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人体健康的保证,日常依靠合理的膳食,一旦生病,则要依靠医药治疗。我国自古就有以食当药和以药当食的传统,这就是时下说得较多的食疗和药膳。古人在长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科学系统的饮食保健理论,早在公元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不仅指出食物要全面,营养要平衡,合理服用谷物、水果、肉类、蔬菜的基本原则,还为祖国医学食疗组方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反,如果饮食调和不当,摄入后会危害身体的健康。早在周代,王室已设食官一职,负责周王的饮食保健。当时对食补、食忌及食疗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配餐原则。随着饮食品种的增加和烹调技艺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了解到饮食不仅仅有充饥解渴和愉悦心志的作用,它还有相反的另一面。尤其是一些美味佳肴,有时吃了以后并没有益处,很是让人意外,于是人们得出了“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的结论。美味不仅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它可恨的一面,有了许多的教训之后,才知不可不慎了。好东西是要吃的,但要根据身体情况,不可没有节制,吃多了口舌舒服而苦了身体,弄不好还要影响到寿命,得不偿失。春秋时的齐国有位神医秦越人,也就是扁鹊,相传中医诊脉之术是他的发明。据唐孙思邈《千金食治》所述,扁鹊还是一位较早阐明药食关系的人,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扁鹊的道理是:人生存的根本在于饮食,不知饮食适度的人,不容易保持身体健康。饮食可以健康肌体,可以悦神爽志,也可以用于治疗疾病。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弄清疾病产生的根源,以食治之,如果食疗不愈,再以药治之。扁鹊所说的食疗原则,历来为中医学所采用,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扁鹊之后的时代,食疗理论又有很大发展。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素问》,系统地阐述了一套食补食疗理论,阐明了五味与保健的关系,奠定了中医营养医疗学的基础。公元1249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制方用药,特别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总的原则是“药借食威,食助药力”,也道出了“药食同源”并非“药食无别”之理。一、食物补养食物补养是食疗养生的基本内容之一。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诚如《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所说:“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力强。”各种不同的食物,均有各自本身特有的偏性,对这种偏性的正确认识是食物补养的前提。我国食品中粮油类、蔬菜类、果品类、禽畜类、水产类、调味品等均有不同的食养作用。如小麦,性味甘、凉,具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等功效;黄豆,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宽中、润燥利水、祛风热、活血解毒之功效;胡萝卜,性味甘、平,具有下气补中、利胸隔、润肠胃、安五脏之功效;大蒜,性味辛、温,具有杀虫、解毒、消积、行滞、健胃之功效;鸡肉,味甘性温,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的作1用;对虾,性味甘、咸,有补肾壮阳、健胃之功效;鳖,肉性味甘平,具有滋阴凉血之效,甲则性味咸平,滋阴潜阳,散结消痞,卵则性味咸寒,
药食同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