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麻疹感受麻疹时邪(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畏光羞明
口腔两颊近臼齿处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麻粒
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
素沉着斑等为特征
我国南方地区有称本病为痧、痧疹,北方地区称为疹子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季节,且引起流行
6个月至5岁小儿均易发病
麻疹若能及时治疗,合理调护,预后良好。但重症可产生逆证
本病患病后一般可获得终生免疫。
麻疹在古代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严重危害小儿身体健康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麻疹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近年来,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发病有向大年龄推移的现象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示意图
邪犯肺卫(初热期)
袭于肺卫邪入肺胃(出疹期)
郁阻于脾阴津耗伤(收没期)
麻疹时邪皮疹布发
正邪相争邪毒闭肺
驱邪外泄邪盛正虚邪毒攻喉
邪陷心肝
病因病机
麻疹发病的原因,为感受麻疹时邪
主要病变在肺脾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麻疹时邪侵袭肺卫,正邪相争,肺失宣肃,麻疹初期证候多类似感冒
脾主肌肉,统血,合四肢,麻疹时邪袭于肺卫,由表入里,郁阻于脾,正邪相争,驱邪外泄,邪毒出于肌表,皮疹按序布发达于全身
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渐次收没,热去津伤,趋于康复
此为麻疹之顺证
病因病机
如若感邪较重,或是素体正气不足,正不胜邪
或者治疗不当,或者调护失宜
均可致正虚不能托邪外泄,邪毒内陷,产生逆证
麻疹时邪内传,或他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成痰
痰热壅盛,肺气闭郁,则成肺炎喘嗽
麻疹时邪热盛,夹痰上攻咽喉
痰热壅结,咽喉不利,则成急喉瘖症
麻疹邪毒炽盛,正气不支,邪毒内陷厥阴
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变证
临床诊断
(1)易感儿,在流行季节,有麻疹接触史。
(2)疾病初起,可有发热,咳嗽,喷嚏,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畏光羞明,口腔内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发热经过3~4天后,热盛出疹,皮疹按序透发,约3~4天出齐;疹透后身热渐退,皮疹收没,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麻毒深重者,常可合并邪毒闭肺、或邪毒攻喉、或邪陷心肝等危重变证。
(3)麻疹皮疹呈暗红色斑丘疹,但皮疹与皮疹之间皮肤颜色正常。邪毒深重者,皮疹稠密,融合成片,疹色紫暗:邪毒内陷者,可见皮疹骤没,或疹稀色淡。
(4)血象检查:疹前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几乎相等。非典型麻疹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麻疹初热期取患儿口腔黏膜或鼻咽拭子涂片,如找到多核巨细胞则有助诊断。
(6)非典型麻疹可在发病后1个月作血清学检查,血清抗体超过发病前4倍或抗体>1︰160时可以确诊。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麻疹的辨证,主要辨别顺证、逆证
麻疹顺证(含非典型麻疹)
初热期,麻疹时邪在表,发热自38℃左右渐升,常有微汗,神烦能眠,伴有咳嗽,咳声清爽。泪水汪汪,畏光羞明,口腔内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
发热3天后时邪由表入里,正邪交争,开始出疹,出疹期发热如潮,体温可达39℃~40℃,精神烦躁,咳嗽有痰,麻毒随汗而透,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在手心、足心及鼻准部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活,皮疹分布均匀,疹点多在3天内透发完毕,无合并症。
收没期正胜邪却,皮疹按先出先没,依次隐退,疹没热退,脉静身凉,咳嗽减轻,精神转佳,胃纳增加,皮肤可出现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疾病则渐趋康复。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麻疹逆证因邪盛正虚而发生
麻疹疾病中,如初热期或出疹期,壮热持续不降,肤干无汗,烦躁不安,麻疹暴出,皮疹稠密,疹色紫暗;或体温不升,或身热骤降,麻疹透发不畅,疹出即没,皮疹稀疏,疹色淡白;或皮疹隐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均为逆证证象。
如伴见咳喘神烦,呼吸急促,痰声漉漉,鼻翼煽动,口唇发绀,是为邪毒闭肺(麻疹合并肺炎)
伴见咽红肿痛,呛咳气急,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是为邪毒攻喉(麻疹合并喉炎)
如伴见神昏谵语,惊厥抽风,皮疹暴出,疹稠色暗,是为邪陷心肝(麻疹合并脑炎)
或伴见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是为心阳虚衰
均属逆证险候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为基本法则
治疗目的在于祛邪安正、扶正驱邪
麻疹疾病过程中,要按不同阶段的变化辨证论治
初热期麻毒郁表,治以解表透疹为主
出疹期麻毒炽盛,治以清凉解毒为主,继续透疹
收没期邪毒已退,正气亦伤,治以养阴清热为主
麻疹逆证的治疗,仍遵透疹、解毒、扶正为原则
麻毒内陷,皮疹稠密,疹色紫暗,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素体虚弱,皮疹逾期未出,或稀疏色淡,治以益气升提
麻毒闭肺,治
麻疹分析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