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山――反传统剧本从前有座山。一个故事开始了。讲故事可以复杂如《尤利西斯》,也可以简单到街头打油诗,故事讲好了可以换饭吃,讲歪了可以骗姑娘,还可以拿去给人拍成电影,这就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从前有座山,剧作基础入门栏目。专栏作者:玄武观影五洲东道主, 拥碟百城南面王, 万部影片我来品, 使君耳目焕一新。反传统剧本电影剧本的常规化写作经常陷入某种模式。这让拍出来的电影大同小异,原因是用了太多相似的元素和手法。这也会在观众的脑中形成一个固定的观看模式,就是观影经验。拿叙事顺序来说,一般的剧本就是沿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结构来组织。这样的剧本在叙事上是连续的,符合一般观众逻辑思维的。有一些剧本故意打破这样的叙事结构,比如说《低俗小说》和《失忆》。两部影片用不同的方式却都在时间上造成一种错乱,这是一种反常规的剧本创作方式。很多剧本的开端部分就会给主人公安排比较重的戏份,好让其在观众心中尽快确立形象。所以观众会在影片开头根据戏份的多少来识别影片的主人公。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开头是一位金发美女的逃亡。影片开始30分钟后,当所有观众都认为那位金发美女是本片主角的时候,她却突然被杀了。其实到最后观众才明白,在片中出场不多的那个旅店经理才是电影的主角。电影的名字告诉了我们主角的身份,却在情节上故意隐藏。这样的处理手法对当时的电影观众来说是很新鲜的刺激,这是与他们以往的观影经验不同的。戈达尔的《芳名卡门》故意打破故事的连续性,给观众在信息接受上制造障碍。剧本在安排情节时会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不相关的镜头,让电影显得支离破碎。观众必须费些神把故事的逻辑关系弄清楚。这是一部试验性很强的电影。导演和编剧试图用形式上的反传统来探索电影的表现手法。至于影片的内容实际已经被放到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电影剧本非常个人化和风格化,并不能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但是现在的商业电影编剧中也会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艺术实验电影的创作手法,通过适当的反传统改变惯性思维,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观影体验。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在造成剧情不连续上比《芳名卡门》要温和一些。《放大》有一个侦探小说式的故事。这类故事本身很吸引人,一般的剧本会死死抓住故事的悬念,加快节奏,而对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一笔带过。《放大》却用很大的篇幅表现摄影师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他在调查一起谋杀案,编剧用很多他在生活中的细节来阻断关于谋杀案的情节发展。采用这样的手法有创作者对于自身生活的一些看法和态度。同时也是对类型电影老套的没有灵感的编剧方式进行嘲讽。当然,这也给观众带来了刺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欧洲电影导演对于传统的电影文学性的观点产生质疑,也就是说电影的剧本首先是为拍电影服务的,而不是首先具有文学价值的载体。他们认为电影是造型和声音的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因此,包括新浪潮和新现实主义的很多导演更加重视电影的记录功能而不是人为的剧本创作。但他们的电影不是不要剧本,在这里剧本是提纲挈领似的东西或只是一个构想的文字形式,而非传统电影中剧本是电影的本体,拍摄要严格按照剧本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很多欧洲现代电影,在剧本创作上不是很严谨,但却激发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剧本创作上也用了很多反传统的方法,例如在片场边写边拍,让演员等剧组人员也参与到剧本的创作当中。上面所说几部电影的剧本是在叙事形式上打破常规。而法斯宾德的电
从前有座山――反传统剧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