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画石要有聚散之分,散为个体,聚许多个体的石则成为整体。山头的碎石和山脚的石块均为山的组成部分,石块的组成方法大小相同。山的结构不仅仅是石块简单的堆积,他有起伏蜿蜒、绵延的走向。山石的画法很多,前人概括为勾、皴、擦、点、染五种基本技法,也可以分为皴擦和点染两个步骤。掌握这些技法就可以山石的体积感、重量感、质量感、空间感及形态变化具体地表现出来。山石的技法历代多变,风格各异。山石的技法最能表现画家的个性,是形成不同风格流派的重点。山水画法现代梁中华山石的构成约分为两大类以俊俏山石为主的,多用硬线条表现。以土或碎石为主的,多用柔线条表现。这些不同的线条,就是要下大力认真研究的皴法。直线硬笔大刀劈斧山石直线硬笔小刀劈斧山石曲线软笔披麻皴山峦山坡画石是画山的基础,因此应从石头画起。步骤是:先起稿,然后勾墨线。古人讲:“石分三面”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个立方体有六个面。一般能看到三个面。而山的形状不规则,凹凸不平,是个多面体,因此在能见到的为三个面中,又能看到许多小面。否则就没有立体感。元黄公望《写山水诀》讲:“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一般来说,阳面线细墨淡,阴面线粗墨浓,通过勾墨线可以大体表现出山脉的阴阳向背。勾石步骤——先淡后浓先淡后浓有人说擦是“不带笔处的皴”。此话虽不全面但是也有道理。擦就是以干的、较松的笔触侧锋扫擦,也可以用干湿兼备的墨或用干的淡墨,必要时也可以用彩墨。这种方法并不是每张画都要用到的,用的时候也并不是很多,过多会使画面产生、枯、燥、脏、腻等,要适当的运用,使画面产生灵动之感。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叫做皴。皴是中国山水画技法之一,即用干、湿不同的笔墨画出树、石、山体的纹理,增强其质感。唐以前,山水画中的石头无皴,到了唐代后期至五代,山石才出现了皴法有了皴法,山石就有了立体感、体积感、重量感和质感。在千百年的积累下,皴的技法复杂,名目繁多,如大、小斧劈皴,刮铁皴、折带皴、雨皴、牛毛皴,大、小披麻皴等,皴法的变革往往是新的山水画风诞生的契机。这是由于各地山石不同的地质情况,形成了上是不同的地质和地貌,在画法的表现上也产生了较多的皴法。这些都是历代山水画家从客观事物中体验得来的。目前我们将皴法大概分为三大类:披麻类、斧劈类、点皴类。披麻皴多由参差松软的线条组成。中锋用笔,线条轻松灵活。用笔的次序是县勾勒轮廓,然后按轮廓加皴,以表现山石的走势、脉络、结构和体积感。这种皴法常用来表现江南土质松软,形体元顺的山石。岭·披麻皴法现代梁中华披麻皴中,笔线条长的称为长披麻皴;短的为短披麻皴;线条更短的被称为豆瓣皴或雨点皴;线条硬挺而作不规则的交叉时则称为乱柴皴;线条松而屈居者,叫解索皴。还有荷叶、乱麻、折带等皴法大致都是从披麻皴派生来的。因此披麻皴被视为画山石的基本功来训练,可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披麻皴法用笔要干要毛,线条要求流畅活泼,松而不散,同时还要注意虚实疏密关系。画时可以皴擦兼用,先以干笔作皴擦,以求骨力,逐渐过渡到湿笔,注意体现“干湿球风,润含春雨”的效果。披麻皴法易用积墨法,先从淡墨画起,可改可救,次笔增添。可得到浓淡适宜的的效果,由苍茫浑厚之感。披麻皴画法现代潘望森斧劈类皴法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利用劈斧皴要以方折挺劲之笔出之触,但不能妄生圭角,要以方笔之侧锋,根据山石的形态结构,爽快地“劈”过去,不易重叠,或直劈或横劈,要恰到好处。斧劈皴法笔触多呈三角形,笔中含墨要饱和,下笔要用力,速度要快,才能得到峻爽之效。通常用以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石纹断裂的高耸山岩,多用大斧劈皴法来表现;侧面悬崖、石纹细碎则宜用小斧劈皴。披麻皴和斧劈皴的比较硬线条——劈斧皴软线条——披麻皴笔法中的点,不仅限于绘画苔藓。点的形状也有横、直、圆、尖、瓜子形、马蹄形等等点类皴法可以表现杂草杂树以及山石的明暗和形体,有助于画面的气氛和精神的显露。“米家山水”就是用点类皴法来表现“雨中春树万人家”的意境。现在表现郁郁葱葱的山岭也用这种方法来表现。
中国山水画技法-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