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卷第期总第期
. ..
近代汉语后期语气词
与“呀、“哇”、“哪”的关系
——以《聊斋俚曲》为例
翟燕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 摘要: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般认为语气词”呀、哇、哪”是”啊”的语音变体,但在近代汉语中,“呀”、“哇”、
“哪”与“啊”的关系错综复杂。“呀”、“哪”在成为“啊”的变体前,均为独立的语气词,在被纳入“啊”的音变轨道过
程中,它们仍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哇”与“啊”的关系相对简单,完全是适应“啊”的音变出现的新形式。
“呀、哇、哪”成为“啊”语音变体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渐展开,清末大致完成。
关键词: 啊;呀;哇;哪;音变;关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现代汉语中,谈到语气词“啊、呀、哇、哪”示,以考察《聊斋俚曲》语气词“啊”的前身是
的关系时,一般都说“呀、哇、哪”是“啊”的语音变“呵”。“呵”始见于宋代,使用之初主要用来表示
体②,这几个变体出现的条件因“啊”前音节末尾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句中停顿等用法。
音素而决定。当“啊”前音节末尾音素为“、不在元代,由于“呵”的语音变化,采用了“阿”这一
包括、、、、、”时,“啊”音变为“呀”;当字形。“‘呵’可作‘阿’也表明从元代开始,作语
“啊”前音节末尾音素为“包括、”时, 气词的‘呵’的声母已经弱化,并逐渐消失,‘呵’
“啊”音变为“哇”;当“啊”前音节末尾音素为“”的读音由变成了。”明清时期是语气
时,“啊”音变为“哪”。近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直词字形规范的重要时期,许多语气词在这一时期
接源头,许多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形式都在此时具都采用了口字旁的字形,如“罢”、“么”、“那”、
备雏形或发展成熟。语气词“啊、呀、哇、哪”也都“也”分别采用了“吧”、“吗”、“哪”、“呀”的字形,
出现于这一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不是“阿”也被纳入这一字形规范的轨道,采用了“啊”
像现代汉语研究中描述的那样是一种本体与变体这一形式。《聊斋俚曲》中,“呵”、“啊”两种形式
的关系为此,我们调查了《聊斋俚曲》⑨中语气并存,共出现例其中“呵”例,“啊”例,
词“啊、呀、哇、哪”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啊、呀、“阿”未见使用。根据“呵啊”前音节末尾音素
哇、哪”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分布情况如表一所的分布情况,分成以下几类讨论: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翟燕一,女,山东淄川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及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②如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版,第页;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③《聊斋俚曲》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蒲松龄集》。《聊斋俚曲》用当时口语写成,总体上看语言通俗直白,是研究后期近代
汉语的重要语料。在引用《聊斋俚曲》中例句时,用简称“聊”表示,并注明所在曲目、页码,以便检核。
表一
啊呵呀哇瓯①哪那
不包括、、、、、宅
包括、
舌尖后音、
舌
“啊近代汉语后期语气词”与“呀”、“哇”、“哪”的关系——以《聊斋俚曲》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