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适应之诗歌鉴赏讲评《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①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释: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1)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3分)(2)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3分)(3)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诗歌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最高分7分,6分以上共7人:7分:***6分:***第9(1)题(首句作用),分值3分,,%第9(2)题(描绘景象),分值3分,,%第9(3)题(情感探究),分值4分,,得分率47%暴露问题:1、诗意未读懂。2、答题不规范。3、信息筛选不全面。知识回顾:读懂诗情的突破口一读诗题知门别类,把握情感方向二读注释、作者知人论世,感知情感基点三读关键词:情感词、意象词、修饰词知情达意,揣测情感内容四读关键句:尾句(联)、重点句、典故句探究主旨,体悟情感读懂诗歌:静心阅读《秋宿湘江遇雨》圈点勾画、筛选整合信息。练习讲评:(3)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既表现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1分)(第5句),又表现了诗人报之气(1分)(第6句),还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1分)(第7、8句)。(原因+情感)辨析生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对故国覆灭的悲凉,对自己身世、前途的悲叹,对自己处于异地的孤独与人情冷淡的感慨。(芝)2、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诗人空有报效国家之心却不被重用的悲凉之情。(婷)类题链接:诗歌首联/首句/开头的作用(特点)《感皇恩·出京门有感》“杨花如雪”这—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①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1分);②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气氛(1分);③用杨花的纷乱如雪,烘托离京时心绪的烦乱(1分)。练习讲评:1、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3分)【答案】:比拟。为诗歌营造了一个沉重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舟受阻的怅然愁绪或奠定全诗怅惘的感情基调。辨析生答案:1、拟人。阴云锁住梦魂,赋予阴云人的情态。作用:①照应标题,“阴云”照应“遇雨”。②点明地点:湘江。③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姗)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阴云”比作“锁”,锁住梦魂。作用:①点题:湘江;②点明天气:阴雨天;③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引起下文对江上景、人的描写。(蓉)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无锡一模陆游《南乡子》)2、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2分)(二模适应《秋宿湘江遇雨》)3、这首词开篇(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有什么特点?(3分)(边塞诗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答案】:1、交代自己在归途中(1分);表达急切归乡的心情(1分);引出下文。(1分)。2、为诗歌营造了一个沉重的氛围)(1分),烘托了诗人孤舟受阻的怅然愁绪(或奠定全诗怅惘的感情基调)(1分)。3、总领全词,点明主旨(1分);议论开篇(1分);奠定深沉的感情基调(1分)。类题归类,概括规律【总结规律】:内容作用:①交代时、地、人、事;②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议论开篇,点明主旨。结构作用:①总领全诗(词);奠定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③点题或者照应标题。
诗歌鉴赏秋宿湘江遇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