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00-天府江南水乡文化风情博物馆策划案.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天府江南----江南水乡文化风情博物馆策划案前言改革开放的十余年来,随着的提高,人们已由短缺经济时代对物质需要的渴求转而追求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内涵,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使得多样性的文化和增量复合知识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文化与知识的复合性载体——博物馆也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其经营形式、涉猎门类、技术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然而,作为知识传播和陶冶情操的场所,博物馆理应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功效。本案力图在这些层面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一、在“天府之国”设立江南水乡文化风情博物馆的人文背景在“天府之国”四川移植江南的地域文化,因其深厚的人文背景依据,使得这种文化移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天府”与“江南”均为中国两个文化积淀厚重的地理人文区域,作为地域名词,形成年代久远。“天府”始见于《故记》(蜀中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中引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江南”始见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唐代形成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故二名均应成于汉代。久远的历史,使二地均积淀了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构筑起将江南水乡文化风情博物馆置入“天府之国”共同的历史与文化基石。成都是一座移民城市,成都人具有典型的移民心理。从古蜀国开始,这块土地上便不断出现移民迁徒而带来的多文化的碰撞:新都马家乡普东村上三墩战国木椁墓证实,蜀国后期统治者可能不是蜀人,而是来自荆楚地区的开明氏,这就自然带来了楚文化。而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高鼻深目的青铜面具则更是一个外来民族的千古之谜。明末清初,张献忠、吴三桂先后入蜀,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2全川人口仅余9万余人,康熙三十三年清帝发出《招民填川诏》,从而引发了中华大地上一次规模巨大的移民潮,先后有十二个省份的160余万移民涌入四川。抗战期间,国民党迁都重庆,数十所大学南迁四川,解放战争的大军南下以及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线建设,……,这一次次的移民浪潮造就了盆地文化的多样性和川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这为博物馆的移植提供了心理与文化层面的可行性。在自然地理因素方面,成都与“江南”纬度相若,自然景观相似,初春金黄的菜花,满眼葱茏的翠竹,均是两地标志性的地域景观。成都历来具有亲水情结,府河、南河二江环城,金河、御河、磨底河、沙河、干河、龙爪堰……数不清的河在城中涌动,杨柳垂岸、古桥倒影,使得马可·波罗也不禁想起了他的家乡威尼斯。具不完全统计,清末时,成都尚有十余多条河道,两百余座桥梁,二十余处水塘……江南水乡风貌的展现吻合了成都人的亲水情结,同时对环境效益和对地域的历史文化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牵丝两岸风,长似江南好风景,毗船往来碧波中”。后蜀王妃花蕊夫人笔下吟唱的如诗如画般的成都,恰似粉墙黛瓦画桥柳烟的柔美江南,可见两地在自然地理因素方面具有共同的特质,也为文化的植入与展现提供基础。随着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纽带日渐紧密,同纬度经济的互动促进,使得文化的交融成为可能。在“天府”这方热土上营造一个江南水乡文化风情博物馆,为天府之子提供一个体验江南文化的场所,是东西部经济合作基础上文化交融的必然趋势。二、建立江南水乡文化风情博物馆的基本思路(一)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的文化是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社会组织体

00-天府江南水乡文化风情博物馆策划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