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桃花源记整理笔记.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桃花源记整理笔记17538桃花源记根据要求用原句填空:写桃花林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桃源人社会风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渔人进入桃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写桃源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味道鲜美。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刺,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绝境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翻译句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解释加点字:豁然开朗屋舍俨然便要还家咸来问讯遂与外人间隔分析理解:哪些句子写出了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请用我们学过的《论语》中的一句话概括桃花源中人的态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桃源中人是何来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反映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用现代汉语准确地说明桃花源的洞口的位置所在?武陵一条两岸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有何作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得一事埋下伏笔,并暗示了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写桃花源之迷离,又暗示其并不存在。说明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希望有一个无压迫、无战乱、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你怎样认识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这反映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但

桃花源记整理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2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