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棵幼苗都茁壮成长 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但我国十二亿多人的素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提高。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的素质提高,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而不主张仅以知识为本,甚至片面地把升学率、考试成绩当作教育的目标;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而不只是为了暂时通过考试。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影响,往往会分解成多种不同层次,出现先进后进的差别,出现这样的差别,除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起着作用;除了教育的外在环境,教育方式也参与影响;除了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得到提高。这样就应注意研究后进生的形成特点,表现形式,重视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做好这一工作,从个体意义上说,是帮助“这一个”同学,排除思想、行为和习惯上的障碍,赶上队伍,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在人生道路上塑造好自我。从整体意义上说,是使集体形成得更好,更有利于班级教育教学的进行,最根本的一点是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其意义不可谓不大。一、了解后进学生的特点,爱心和耐心并用其实所谓后进生,主要指两种学生,一种是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另一种则是思想上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大多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总觉得同学们瞧不上,老师们不重视。他们仿佛是久经干旱的小苗,渴望着老师的关爱。然而,我们往往把过多的关注和赞誉给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把过多的不满和批评丢给了后进生。我们的这种做法,使得后进生本来灰暗的心里又蒙上一层阴影,使得后进生本来想向前迈的脚步又收回去。所以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爱心和耐心并用,奏响转化后进生的乐章。爱,是启动班主任自身内部力量和智慧的能源;爱,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道路;爱,是创设优化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瑰宝。对学生热爱、理解、尊重、关注他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师的爱通向学生的心灵。一个教育学家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能教好学生的方法。”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相对较弱,往往下很大决心改正错误,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表现得没有毅力,有时一种错误会犯好几次,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就失去了教育学生成才的良机。教师不要轻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要简单地给学生下结论,事实上,有些学生也确有难以教化的品性,但作为教师主观上应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努力。 二、富有同情心,帮助后进学生克服学习“恐惧症”有些后进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并非是个从智能结构缺陷造成的,而是对学习产生一种“恐惧症”。具体表现在害怕教师在课堂上当众提问,紧张的心理可以从他们脸色表情上看出来。教师课下找其谈心发现,造成害怕心态的原因是个人虚荣心在作怪,怕自己回答错了会被同学们嘲笑。学习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发问,怕伙伴说自己笨,更不敢举手到黑板前演算,本来会做的题目来到黑板前面对全班同学,由于心理过度紧张造成做题漏洞百出。我在工作中曾遇到这样的一件事,上课时本想找一个后进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这个学生看到有听课的老师,心理过度紧张支支吾吾地说错了,自己觉得很难堪
让每一棵幼苗都茁壮成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