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一、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出身士大夫世家,从小受传统文化濡染。1939年入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学习写作,是后期京派重要成员。后转辗各地任教。解放前出版小说集《邂逅集》,建国后从事编剧工作。1963年出版第二部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受戒》受到好评,此后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随笔,其中《大淖记事》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8年《汪曾祺全集》(八卷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汪曾祺的创作,从题材内容来看,一类是故乡纪事,以其家乡江苏高邮乡镇为生活背景,以童年少年时的记忆为灵感源泉,如《受戒》、《大淖记事》、《异秉》、《陈小手》等;第二类是昆明记事,如《老鲁》、《鸡毛》等作品,是对青年时代西南联大时生活的回忆。还有一类作品和现实关系比较近,如《讲用》、《云致秋行状》等。其作品善于展现地域风情,描绘乡镇风俗民情,被称为风俗文化小说。《受戒》一、写作背景作品发表于1980年,是在一种“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发表的。当时整个文学界正处在“伤痕”、“反思”文学的笼罩之下,控诉文革苦难和对历史进行反思,气氛森严,而《受戒》则完全脱离了这种主流宏大叙事,表现的是个人的情趣和生命的欢乐,而且写的不是现在,而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完全与现实相隔开,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所以在发表之前,很多的同志对这部作品表示了不理解和担忧:“为什么写这样的小说”,“再说这样的小说到什么地方去发表呢?”汪曾祺自己的表示是“写给自己玩玩”。这句话道出了作者写作的出发点,那就是审美。作品最后在《北京文学》1980年10期上发表,以其清新、明快、乐观的风格,给当时死气沉沉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成为作者复出新时期文坛的标志。二、作品内容作品写的是江南水乡庵赵庄一带出于生计“当和尚”的习俗、荸荠庵这种神灵之地的人间烟火味和佛门弟子亦世俗凡人的生活场景,以及庵边小岛上一户农家男耕女织的生活,牵连写出庵里的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小姑娘小英子之间的朴素率真的男女情爱。作品虽然标题写的是受戒,但作为佛门出家仪式的受戒场面,直到作品的结尾才出现,而且是通过明海的小情人小英子的眼睛表现出来的。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受戒仪式结束后,明海随即与小英子在芦苇丛中进行“婚誓”,从而抽空了受戒的真正涵义。整部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田园诗兴和生命欢情。三、作品主题这部作品表面上写的是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的纯真之爱,但真正内容却是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桃花源”式的世俗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恬静优美,风俗淳厚;生活在里面的人,率性本真,自然纯朴,充溢着田园诗趣和生命欢乐。作者由衷地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向往与热爱,从而表明了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四、艺术特色1、诗化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汪曾祺主张“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线”,倡导小说的诗化和散文化。汪曾祺以写诗的方式来写小说,认为真正“好的小说应该是诗”,不但有诗的语言,而且有诗的意境,特别注意诗化语言的提炼和优美意境的营造。在小说结构上,他追求散文化,反对传统小说的“戏剧化”设计,主张“为文无法”。2、浓郁的抒情性。汪曾祺说:“我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一方面表现为他的诗化写作;另一方面表现为他的风俗描写,他的作品被称为“风俗诗”
第七讲 汪曾祺作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