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概述发表日期:2003年5月11日出处:综合作者:sunny教学目标知道中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中亚五国的名称知道中亚是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知道中亚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工业概况使学生理解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对中亚的经济尤其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重要影响,理解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全章的重点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分别讲述中亚的位置、地形、气候、居民和经济特征。中亚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这是中亚独特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对中亚地区的自然、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课文把“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这一知识点放在开始,加以明确突出。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并不利,但人们古代就把这里开辟为“丝绸之路”,今天又兴建了亚欧大陆桥,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成就。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战略位置异常重要,一直是在兵家必争之地。有人曾将中亚及其附近地区比喻为国际政治的“心脏地带”,而欧亚大陆则是“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够控制世界。这话虽然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却道出了中亚战略地位的重要。“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两方面知识:自然环境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内陆干旱环境”是中亚地区的区域特征。这种特征对中亚经济尤其是农牧业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经济活力”主要从环境资源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来分析中亚的经济特征。课文首先针对里海的变迁及成因进行讲解,阐明“人类的经济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重点放在了灌溉农业和牧业部分,其中,中亚尤以棉花生产最为突出,细毛羊、羔羊皮也驰名于世,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棉毛纺织工业;同时中亚矿产丰富,发展了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居民和主要城市”一段课文的居民部分着重介绍中亚多民族、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区域特征,最后简要介绍了中亚的三个重要城市:塔什干、阿拉木图、阿斯纳塔。教法建议由于上学期已学习过世界的三个区域,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及步骤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推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对其自然、经济的影响。“深居内陆的位置”一段可引导学生利用上学期掌握的比例尺知识量算中亚四至距海洋的距离,让学生自己得出中亚距海远、深居内陆的结论。进一步对比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亚欧大陆桥”图,要求学生找出沿途经过的国家,并分析“亚欧第二铁路大陆桥”的运输意义,从而说明中亚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知识点的讲解可采用现象à成因à现象的方法,从分析中亚的气候特征入手,利用“卡萨林克”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中亚景观图片得出中亚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将上一知识点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中亚主要河流,并简要讲解内流河、内流湖,指明它们是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特殊产物。“经济活力”一段中咸海的变迁可采取对比法及讨论法,让学生在探讨中了解“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对于重点内容“农业生产分布”可采用归纳法总结干旱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中亚的国家比较生疏,在讲解“居民和主要城市”一段时,应多提供一些中亚各国的景观图片,让学生了解中亚地区的民族构成及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记住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名称。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影响。【教学难点】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教学用具】中亚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复习式导入)今天是新学期地理的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上一个学期我们都学习过哪几个区域?学习一个区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考虑?(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东亚、东南亚、南亚;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经济、典型的国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大家的思路来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区域的学习。(讲授研讨新课)(课件展示)中亚的范围(提问)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并进行填图练习)从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中亚与我国西部省份相邻,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的特点。(课件展示)中亚的地理位置(提问)从位置看,中亚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利用比例尺量算中亚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黑海的大致距离)东距太平洋约3750千米,南距印度洋的阿拉伯海1100千米,北距北冰洋1600千米,西至黑海约1100千米其它的三个区域都与海洋相邻,而中亚距离海洋较远,深居亚欧大陆的内部。这对它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课件展示)古代丝绸之路
中亚概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