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八百里洞庭湖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今湖北襄阳)。早年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返乡,东游吴越。开元25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应聘为从事,但不到一年即辞职返乡,两年后病故。孟浩然一生主要是隐居,写下了许多山水田园诗,首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先河,与王维并称“王孟”。这是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张九龄的一首诗,希望得到丞相的提拔和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景——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抒情——诗人想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主题)望赠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蓄混太清。静——名句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动——佳句视觉,听觉写洞庭湖磅礴的气势律诗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发出感慨——双关:委婉写自己想做官而无人引荐,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做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广为流传,点明主题引典故、设喻。律诗这首诗在艺术上非常成功,历来为世人传诵。如:写景从大处落笔,把洞庭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就像一幅泼墨写意画;表意委婉含蓄,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自然过渡,表达“端居耻圣明”的心迹,再以“垂钓者”“羡鱼情”设喻作结,收到委婉达意的艺术效果。?水天交接,浩瀚无涯。希望出仕,无人引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