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故事一∶生命在于奉献一向不愿签名题字的巴金,在疾病折磨得双手难以握笔的情形下,欣然为安徽石关希望小学题写校名。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建校经费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拍卖巴金等人作品的所得。94岁的巴金,生命之树仍很灿烂。其实,严重的疾病已经不允许他再写作。可是他依旧在轮椅上搁一块小木板,俯在上面一笔笔地写着,哪怕写下几个字。在一个夏季,他像年轻人那样,每天汗流浃背地工作8个小时以上,校阅26卷本的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全集》。为此,他瘦了8斤多。有一天,他坐在椅子上,弯身去取桌前的一本比较重的书,突然脊椎一声裂响,撕心般地痛。脊椎骨折,疾病无情地将他推向痛苦的深渊。当他可以坐起来时,来到杭州作家疗养所,又校阅起10卷本《巴金译文全集》来。巴金的故事二:钱,是用来买书的汽车库、储藏室、阁楼上、楼道口、阳台前、厕所间、客厅里、卧房内……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内,曾经到处是书。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他的藏书之多,在当代文人中,恐怕无人可比。藏书多,自然在于书买得多。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1·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
巴金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