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合肥工业大学.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地质实习报告实习时间:-:巢湖地质实习基地姓名杨卫国学号20113658专业班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11级指导教师陶月赞张瑞钢李娴等院系名称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2013年11月29日目录实顶山路线 —紫微洞路线 6实习体会 7附录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1指导教师评语 12实习目的:,将书本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并学会认识简单的地层,褶皱,断层,及其他地质现象,定点描述,辨认不同的岩石,观察其特征;,为今后参加野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实顶山、麒麟山、王乔洞、紫微洞。地理位置巢湖地质实习基地位于巢湖市郊北部山区,大致位于北纬31º35¹-31º42¹,东经117º47¹-117º54¹之间,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山脉走向为北东35°一40°,平面图上呈一个向右倒伏的斜体英文字母“M”形,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一平顶山、朝阳山一碾盘山、凤凰山一麒麟山一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为巢湖——我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系长江流域。裕溪河是巢湖水注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沟通省会合肥市与长江沿岸芜湖等城市的水上通道。—“Z”型平卧褶皱该褶皱是发育在三叠殷坑组(T1y)上部灰褐色薄层钙质泥岩与中厚层泥灰岩内的平卧褶皱,形成以虚脱层,是良好的储油层。外观上呈“Z”之形,瘤状灰岩被折断,黄绿色泥岩在转折端处被加厚。产状:130°∠60°;地理位置:º,º,(P2l)马家山西坡的北侧发现龙潭组。均属于二叠系。上段: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夹煤线,顶部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白云质灰岩。下段:灰黄色中厚层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泥岩夹黑色硅质岩。发现左行平移断层。(P1q)马家山西坡的西侧发现栖霞组。岩性:(P1g)马家山西坡的西侧发现孤峰组。岩性:(T1y)产状:135°∠61°,上部: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带状白云质灰岩。中部: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泥似瘤状带灰岩。下部:浅灰、黄绿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似瘤状灰岩。,与凤凰山背斜共用一翼。分布于野猪山—马家山—平顶山—碾盘山一带。总体走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和龙山组、殷坑组和二叠系、石炭系组成。该向斜向SW方向倾伏于巢湖湖边,向NE方向扬起,扬起端位于平顶山—向核山—碾盘山一带。产状:135°∠85°;地理位置:º,º,. (T1h)平顶山南坡的南侧发现和龙山组。产状:135°∠85°,此处接近核部,开始向SE倾伏。上部: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泥岩。下部:灰绿色紫色薄层似瘤状灰岩、钙质泥灰岩。(T1n)位于平顶山核部,产状:275°∠53°,中厚层灰岩,含有化石。判断依据:①左右两侧倾角相反。②存在W形褶皱,此种褶皱只可能在向斜或背斜的核部出现。(P2d)平顶山南坡的南东处发现大隆组。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质泥岩。中部:紫灰色泥岩灰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下部: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夹泥岩、页岩。地貌上,向核山、平顶山、马家山都属于向斜山。成因上是由于向斜形成时挤压非常强烈,核部两翼地层紧密接触,形成高地;此外,平顶山向斜核部地层主要是三叠系灰岩,坚硬抗风化。所以在平顶山向斜核部地区得以形成若干向斜山地貌。 (C1h)此为和州组最顶部岩层。蜂窝状灰岩,为土黄色,处于和州组与黄龙组的交界位置。成因推测:先形成节理,而后产生逆断层,因为断面角度过大(通常以30°为衡量标准),而推动上盘的力不够导致上盘下掉。和州组底部为白云质灰岩夹薄层粘土岩,颜色偏浅,较金陵组亮晶灰岩(含方解石晶体)更致密。岩石产状可以用夹层产状或两条相交的缝合线(形成一个平面)的产状来代表。(P1q)标志:梁山煤线级以上部分属于二叠系栖霞组,梁山煤线上方深灰黑色岩体为臭灰岩组因船山组(梁山煤线以下)与栖霞组是石炭系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合肥工业大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swng35
  • 文件大小21.69 MB
  • 时间2020-02-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