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风云在上个世纪结束前夕,重建黄鹤楼曾被媒体评为该世纪发生在武汉的十件大事之一。在其落成廿载之际,当我们再次用审视的目光打量这座重建后的名楼之时,又会有哪些发现呢?如今的黄鹤楼公园,已被评为“中国旅游40佳”之一。与当初仅有一座孤楼不同,如今的黄鹤楼公园已形成以黄鹤楼为中心,包括白云阁等60余处自然景观的中国古典式园林,当之无愧地成为融旅游、观光、购物、美食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重建后的黄鹤楼,既是武汉重要的文化窗口,又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自开放以来,已有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7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海部俊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法国前总理阿兰·朱佩等20多位外国政要也先后前来观光。黄鹤楼重建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20年间,黄鹤楼先后接待了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约4000万人次,累计创收4亿多元,其中除1亿多元用于公园建设外,其余多半贡献给了武汉市的发展建设。除此之外,黄鹤楼还给武汉带来了什么,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话题。不过,要说黄鹤楼已成为武汉的名片,恐怕无人反对。新黄鹤楼集历代黄鹤楼建筑艺术精华,由72根砥柱支撑起来的五层主楼高达51米,上下交错着60个翘角。白天,无论朝旭夕晖从哪个方向照射,它总是流光溢彩,灼灼生辉;到了夜晚,灯火通明的它则像一颗硕大无比的夜明珠,闪耀在武汉三镇的冠冕之上。毫不夸张地说,黄鹤楼已成为武汉的标志,甚至是湖北的标志。外地人路过武汉要停一停,很多就是奔黄鹤楼来的。面临挑战经过20年的开放,黄鹤楼已成为武汉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但让人备感沉重的是,历经20载风雨的黄鹤楼,眼下也遭遇发展瓶颈。当前国内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已出现从观光类产品向休闲类产品转变的趋势,而黄鹤楼吸引的主要是观光客;另外,近年国内各类新兴景区点层出不穷,后来居上———这一切让黄鹤楼日益感到生存艰难。目前,黄鹤楼的综合收入仍居武汉所有景区、景点之最。然而,辉煌背后的隐忧,已是不争的事实。就连其管理者也承认,多年来,黄鹤楼主要恃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高知名度,吸引游客作一次性消费。其客源构成以外地客为主,缺少“回头客”。从游客接待量上看,黄鹤楼开放前7年的游客量,几乎占20年接待总量的一半左右。黄鹤楼开放以来,年均游客接待量已从最初的每年二三百万人次,逐年下滑到眼下的百万余人。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其年游客接待量甚至一度不足百万人次。虽然其年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应该看到,这是黄鹤楼门票价格不断上涨的结果(眼下黄鹤楼的门票已达50元),而非游客量上升所带来的。此间旅游业专家指出,由于挖掘不够、主题过多、宣传不力,武汉目前许多景区、景点都普遍存在内涵不丰富、特色不鲜明的问题。黄鹤楼的知名度虽高,但内涵仍显单调,导致很多游客游过之后,再无重游欲望,一去不返,杳如黄鹤。开发程度不够所导致的内涵及特色的欠缺,已成为制约黄鹤楼再次腾飞的突出问题。黄鹤楼要想长盛不衰,二次创业已势在必然。再造辉煌严峻的现实,在给黄鹤楼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反思现状的机会。从今后发展来看,黄鹤楼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任重而道远。眼下,如何从体制、管理上来进行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黄鹤楼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黄鹤楼人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依托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现有品牌利用效率,已成为我们的共识。”黄鹤楼公园管理处主任刘汉琼称,文化是黄
廿载风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