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人力资源治理名词解释2什么是经营?经营是指医院依照病人的医疗服务需求,竞争对手经营状况以及本院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对医院的以后进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部署。医院经营要确定医院的愿景、战略目标、医疗业务范围以及差不多的实施策略。医院经营必须解决医院的进展方向、进展规模、进展特色问题,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简单的讲,经营是医院针对外部环境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经营必须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也确实是讲,我们要看病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他们乐于同意什么样的服务方式,能够承担多少费用等。在分析市场需求,确定医院业务范围的过程中,还必须研究竞争对手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对手去竞争,通过分析与选择,确定医院要做的事,并制定相应的策略。3创新的概念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进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确实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猎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后,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依照此理论,我们认为医院治理创新确实是把新的治理思维模式、新的治理工具、新的治理模式应用于医院治理的实践当中,以便更有效的实现医院目标的活动过程。4治理学的要紧原理系统原理:治理的对象是由人、财、物、信息、时刻、客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治理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评价、决策、设计、优化与整合,实施系统治理。人本原理:治理在本质上是人和事的高效匹配。治理系统的核心是人,治理活动应在对人的思想、感情和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如此才能产生高绩效。责任原理:职员越是清晰自己的责任,越可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治理中必须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合理分工与授权,并做到奖惩分明。效益原理:组织存在的价值确实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阻碍着组织的生存和进展。治理者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5目标治理美国治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名著《治理的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治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标治理和自我操纵”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因此“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假如一个领域没有目标,那个领域的工作必定被忽视。因此治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治理,当组织最高层治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个人的分目标,治理者依照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德鲁克本人在20世纪90年代对目标治理法进行解释时表示,目标治理只是一个治理工具,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有在企业真正明白自己的目标时才会发生作用,但百分之九十的情况是,企业并不真正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6中国医疗改革的进展历程(一)探究按经济规律办医院和管医院的“搞活时期”(1979—1989)1979年元月,时任卫生部部长钞票信忠在同意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治理卫生事业。”1979年4月27日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公布《关于加强医院经济治理试点工作的意见》。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治理暂行方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治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 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国发[1985]62号)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1989]10号文)。7中国医疗改革的进展历程(二)强调规范化治理和深化改革的“内涵建设与改革创新时期”(1990—2000)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贯彻文件提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1993年9月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治理的通知》要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质量意识。1994年2月国务院公布《医疗机构治理条例》(国务院179号令),对医疗机构的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登记、执业、监督治理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将医疗机构执业治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1994年9月卫生部下发《医疗机构差不多标准(试行)》的通知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进展的决定》公布。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于1994年开始在两江试点,1996年扩大试点,1998年底制定统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1999年3月15日,国家计委、财政部、卫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